三月十三,肅州城。
趕鴨子上架的世襲指揮使胡誌深立在城頭六神無主,望向西方一臉憂慮。
肅州衛的軍人一輩子看不見戰事,都有股聞戰則喜的勁頭兒,但胡誌深沒有這種勁頭。
從他十八歲繼承世襲指揮使這一官職,十二年來沒有落得實授差遣,文不能安天下、武不能定乾坤,卻練就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簡單來說——看誰都比自己厲害。
他相信一個道理,在有數千戶人家的肅州衛,一定會有幾個趙之瑞、丁國棟那樣的蓋世大英雄,也一定該有幾個沒啥用的廢物小點心。
可是令人困惑的是這麼多年了,他從未在肅州衛發現廢物小點心,那麼很可能……這個小廢物就是他自己。
畢竟肅州城最後一場戰役是隆慶四年,作為世襲指揮使,胡誌深父親在職時就沒打過仗,到他這,名字是起岔了,彆說誌深了,那完全是胸無誌向沉迷生活,每天觀花種樹喂貓養兔,有用的東西一竅不通。
從嘉峪關升起第一股烽煙算起,已經滿打滿算五天了。
在這五天時間裡,肅州的第一號人物,參將趙之瑞的軍隊被叛將張天琳擊敗;肅州衛的掌印指揮使沒於陣中,據說是被戰馬一蹄子踹死了;最有本事的千總,黑承印和米剌印,一個在嘉峪關協助守城、一個被張天琳圍在臨水驛城。
大明的幸運數字是三和七,北邊明軍的馬步裝備,是三馬七步;衛所的輪流耕戰,也同樣是三守七耕。
肅州衛最野的那幫人,都跟著黑承印與米剌印出城了,留在城裡的都是老實、本分、乖巧的好人。
但是在大明打仗,胡誌深覺得這事兒還得壞人來,好人不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就比如他身邊,眼下就有仨好人非常積極,都跑到城頭要在叛軍圍城時為守城出一份力,全是肅州名人。
其中他最熟悉的人叫董矩,是肅州桃李滿衛所的教諭,非常博學,孫子兵法倒背如流,執教三十八載,一個考出去的學生都沒有,這會要以五十九歲高齡赴國難,腰懸雁翎刀、肩扛三眼銃,老當益壯。
第二個年輕一點,名叫顏秩,四十六歲的英俊老先生,這是位富有聲望的肅州鄉紳,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地沒地,當上鄉紳一靠婆姨、二靠自己。
十六年前,婆姨病死,顏老爺立誓終身不再娶妻,獨自一人撫養撫養子女,雖然朝廷沒有修座牌坊表示表示,但十裡八鄉的百姓都敬其情深,稱其為義丈夫,有什麼大事都要請過來,可惜十六年了,從沒在大事上發表過啥有用的建議。
這二位在人品道德上都無懈可擊,但對守城真的沒有太大幫助。
所幸還有最後一位,是跟胡誌深一樣沒有實授的世襲指揮使王彥明,這老兄有十二個家丁,是位熟悉操典的光杆將軍。
再加上啥也不會的胡誌深,肅州的四大狠人就算湊齊了。
其實胡誌深也不算一無是處,他有認識自家短處的自知之明,也有看出旁人長處的識人之智,所以在他看來,依靠這幾塊材料,擊退來犯之敵很難,但據守堅城幾日,卻也不是不可能。
指揮使王彥明熟悉操典,會排兵布陣;老教諭董矩知曉兵法,可任軍師;義丈夫顏秩廣富聲望,可招募鄉勇。
肅州又是衛城,招募野戰之軍很難,但男女老少俱可擔當守城之職,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