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鎮營兵係統裡,將分四位、兵分四種,分彆是總兵官的五千正兵營、副總兵的三千奇兵營、參將的三千援兵營和遊擊的三千遊兵營。
在此基礎之上,每鎮一名總兵官,每路一名副總兵、一名參將。同時一鎮一般有四到五名遊擊將軍,分彆為左營遊擊、右營遊擊、入衛遊擊、標下遊擊。
左右遊擊是率領遊兵往來防禦的,領兵三千;入衛遊擊是每年跟領班都司一道進京入衛的,領兵三千,領班都司率領的衛所軍,構成明代的班軍;標下遊
擊是隸屬總督或巡撫的,這個兵力比較少,一般也就領個千把號人。
李鴻嗣的奇兵營比較特殊,原本他的部下應該是肅州軍,但得到調令時人還沒到肅州,因此有一半是在甘州、涼州一帶就地征調的遊兵,另外一半則是固原軍。
這裡麵兵力又以固原兵為優,儘管這幫固原兵當年都快吃不上飯了,但確確實實都是老兵,因此在早期平叛時非常好用。
但隨著戰爭進程,五年的戰爭打下來,當年的老兵十不存一……並不是都死了,並沒有死多少人,有的是潰了、有的是跑了。
如今他的奇兵營有戰兵兩千零七十九名,戰馬一千五百二十四匹、騾子五百五十四頭,雖然人比較少,但相較各地新募軍隊經驗豐富,裝備也堪稱豪華。
從人馬配置上就能看出來這個奇兵營它不正經。
因為正經北邊明軍的配置是三馬七步,李鴻嗣這都七馬三步了,都是擺爛訛來的。
其實最早參與平叛的時候李鴻嗣的軍隊人多,但窮得很,他還任勞任怨、循規蹈矩,但是循規蹈矩沒啥用,自己總受窩囊氣就算了,跟著自己打仗的老兄弟還死的死殘的殘,活下來還得流淚。
李鴻嗣心想,循規蹈矩不應該是個貶義詞。
如果這樣做了,卻沒有得到好結果,那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規矩變了。
想通了這件事,李副總兵逐漸放飛自我,跟同僚吵架再也沒輸過,試探性私藏戰利、搶奪戰馬,發現確實像他想的那樣,沒人會告他的黑狀,因為那幫人還需要他接著打仗。
最後他發現製約他的關鍵點,就是那些人真的認為拿總兵官的官職當個吊在眼前的紅蘿卜,就能把他捏住。
李鴻嗣就成了擺爛的老油子,直呼老祖宗不騙人,啥叫無欲則剛?
無欲則剛就是隻要他不想當總兵官,手上攥著這個挺能打的奇兵營,每天都能活得很快樂,在心態上就比總兵官還牛逼。
剿賊戰爭打下來,戰利品賺得盆滿缽滿,跟隨他征戰的士兵也舒服了,武器裝備一個賽著一個好,打一仗下來就能往老家寄錢,偶爾還能從流賊手裡頭解救點小寡婦,快活得很。
他以為自己能永遠快樂下去,直到今年三月初七傍晚,李鴻嗣遭受晴天霹靂——嘉峪關的烽火傳到了古浪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