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後金軍前番四處圍堡邀擊,起到了作用,降人向導報告東邊有個靈丘縣,幾年前那裡有個叫一綹白的頭目起事,在靈丘、廣靈一帶影響很大,他把西城牆拆了,後來一綹白雖然被官軍鎮壓,但朝廷沒錢撥款,西城牆到現在都沒修好。
黃台吉先讓人在營地裡紮稻草人兒,假裝大軍依然屯於應州城外,然後給大同寫信嘲諷宣大總督張宗衡不敢出來跟他野戰,最後命阿巴泰、阿濟格、楊古利領最嫡係也最精銳的兩黃旗、兩白旗趁夜舉兵向東,奔赴靈丘。
而這一切,宣大總督張宗衡基本上都拿到了情報。
一方麵,是黃台吉的軍隊裡有些漢人,就是發了老婆也拴不住心,趁著後金軍心不穩的時候,找到機會就往明軍陣營跑,跑到大同的都活下來了,自然會把這些情報告訴張宗衡。
另一方麵則是張宗衡儘管沒有派遣大軍出城,但小股塘兵接近應州的後金大營,直接探查情報也沒斷過。
但情報這個東西需要分析,最重要的是需要結合敵我情況來分析。
張宗衡是個很有材力與膽氣的總督,這在大明是公認的,乾過兩任知府、一任按察副使、一任兵備道,在山西暴揍林丹汗、剿滅農民軍,都乾得很好。
他甚至早前在陽和就已經親自領兵跟黃台吉打過一仗了。
但黃台吉統帥的軍隊,超過了張宗衡能轄製的軍隊——這在崇禎朝的大明是個很有意思的事。
一個領兵五十人的管隊,跟後金五十個人乾仗,大概率能乾出個一比一;一個參將在同等兵力上,也能跟後金打個不落下風;在遭遇戰時一個很菜的將領,都有可能把後金一支部隊車翻。
但如果幾個參將合兵,或幾個總兵官合兵,隻要後金的軍隊超過了明軍最高統帥能轄製的軍隊數量,見仗就是輸。
張宗衡其實對東路援軍沒抱太大希望,東路即使按照皇上說的,能來三萬援軍,薊遼的軍隊要聽傅宗龍的、山海關的尤世威他也管不著,寧兵更不用說了,遼軍的監軍是高起潛——他們這幫人誰高誰低啊,連個說了算的大小王都分不出來,還聯軍打仗呢?
指揮大兵團,不僅要有指揮的架子和被指揮的兵,還要有能指揮的權。
大軍上有監軍、下有分權,處處掣肘,這幫人彆管是從軍的尤世威、吳襄,還是從政的張宗衡、傅宗龍,亦或是宦官出身的高起潛等人,都是在各自職業生涯中官位至極的人物了。
宣大失陷是宣大總督張宗衡的責任,援軍野戰兵敗,是援軍的責任,那這劇本傻子都會寫,無非是張宗衡出個頭,各路援軍捧個人場。
他隻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而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下場就是罷官、下獄、流放、傳首九邊,分彆對應黃台吉退軍、野戰勝利、破城、攻陷大同。
那答案顯而易見,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黃台吉攻陷大同。
首先大同的鎮城是座周十二裡二百一十六步的巨城,並且以鳳凰單展翅的布局,在南北東三麵另有三座小城與甕城相連。
對這樣一座巨城而言,他的宣大總督標營、大同的守軍就連守城都顯得兵力不足,依靠動員起大同的全城男丁,分劃信地,才算守個固若金湯。
但民壯不足以出城與黃台吉的兵將作戰,他的軍隊分小股出去跟後金的哨兵偵騎在反複拉鋸,打些遭遇戰還行,大的會戰打起來就是得輸得光屁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