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北岸。
正當楊國棟部騎兵以打倒番擊潰滇兵,一隊隊寧夏邊軍精銳也在同時渡過渭河。
領軍者是曹文耀。
就在一個時辰之前,巡營的曹鼎蛟被李汝珪射殺,曹文詔聞訊暴怒,當即命四軍拔營,要夜晚強攻寶雞城。
曹文耀含淚死諫,都沒勸阻住暴怒之下的曹文詔,好在左良玉一封書信送來,建議曹文詔攻打北岸的元帥軍,這才讓曹文詔的怒火有了釋放的方向。
其實誰都知道,這種親族陣亡的惱怒一旦燒起來,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將之澆熄。
畢竟不論付出任何代價,都無法挽回曹鼎蛟死於襲殺的性命,因此一切忿怒都是無能狂怒。
冤有頭債有主。
曹文詔並不是一定要進攻寶雞城。
因為他對與侄子曹鼎蛟的死,隻知道殺人者名為李汝珪。
除了一支刻著延安李汝珪的響箭,他什麼都不知道。
曹鼎蛟的親隨,說李汝珪隸屬於左良玉援剿軍的參將羅岱。
曹文詔一度也認為李汝珪是羅岱的部將,隻是腦補了一出,剿賊軍官臨陣倒戈叛變的故事。
曹文詔這麼想並不離譜,真正離譜的是‘軍官臨陣倒戈叛變’的事,在這個時代很常見,常見到他覺得發生這種事很正常。
但左良玉的書信,顯然洗清了羅岱的嫌疑——羅岱也被這個李汝珪用陰險手段射殺了。
曹文詔需要的隻是一個泄憤的方向。
至於這個方向是東邊還是北邊,無所謂。
最重要的是,對曹文詔來說,這場戰役完全是趕鴨子上架的被動作戰,任何時機都不是好時機。
在一切壞時機的基礎之上,每時每刻,都是最好的時機,這一刻發動戰役,一定比下一刻發動戰役更好。
今夜出擊,就勝過明日出擊。
因為他的軍隊已經被楊承祖燒營、李汝珪夜襲,折騰得苦不堪言、疲於應付,天亮後的狀態隻能更差。
曹文耀統率的精兵兩千餘騎,這些人是從寧夏四營中揀選出十九個大隊,都是選鋒。
選鋒是軍隊裡的老傳統,最遲出現在的漢代,並且一直延續,後來叫尖刀。
而在明代,一個營五六個司,第一司就是選鋒司;每司下麵四五個百總局,第一局就是選鋒局;局下倆管隊,第一隊就是選鋒隊。
同時也有一些將領把精銳選出來做家丁,也叫選鋒。
曹文詔的計劃是以選鋒馬隊做先鋒,渡過渭河搜尋劉承宗的軍營;同時自己率餘下軍隊在渭河南岸準備,一旦選鋒在北岸找到營地所在,撲上去撕開缺口,大隊隨即渡河跟進。
但曹文耀……走錯路了。
他走的是渭河北岸的千河西岸,也就是他們白天駐營的山林外塬地,劉承宗在東岸呢。
曹文耀是這麼想的,西邊的營地被燒了,這邊肯定有元帥軍的蹤跡,沒準劉承宗就在這邊。
結果自然撲了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