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明_靈將之說_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913章 明(2 / 2)

明軍大破瓦剌後向阿魯台宣示捷報,實際上是在告訴阿魯台部老實點,不然瓦剌就是你的下場。

阿魯台部也是識趣,不久後就遣使來朝,次年瓦剌首領馬哈木也遣使向明朝謝罪,並恢複了瓦剌與明朝的朝貢關係,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再次大獲全勝。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明成祖朱棣再次率軍親征韃靼,當阿魯台得知明軍到達宣府時,趁夜逃跑,避免與明軍開戰。

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朱棣得知阿魯台已經逃跑了,就停止了追擊,班師回朝。

回師途中的朱棣,想著率大軍出來一趟不能一無所獲,轉手就給了支持阿魯台部的兀良哈部兩巴掌,斬獲眾多敵人,兀良哈部的餘黨無奈投降。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再次率軍北上,準備好好教訓一下上次親征時沒遇到的阿魯台。

結果出兵兩個月後,明軍就聽聞阿魯台部已經被瓦剌打敗了,部落潰散,朱棣便未出兵開戰。

次月,韃靼王子也先率領部落投降朱棣,被封為忠勇王,隨後明軍班師回朝,朱棣第四次親征漠北不戰而回。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阿魯台派兵騷擾明朝的大同和開平等地,朱棣見狀調兵到BJ和宣府待命。

麵對阿魯台一次又一次的挑釁,朱棣忍無可忍,決定徹底鏟除阿魯台部,於是第五次親征漠北開始了,隨後阿魯台再次施展逃跑戰術,腳底抹油直接逃到了答蘭納木兒河,朱棣雖命全軍急速追到答蘭納木兒河,但搜索了方圓三百裡都不見阿魯台部的蹤影,此時明軍糧食耗儘,朱棣隻能下令班師,第五次親征漠北也不戰而終。

明朝曆史上多災多難,明太祖北征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北伐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和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

元順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因三楊及明宣宗的關係,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

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BJ。

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乾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借此鼓動皇帝,建議他禦駕親征。

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禦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拚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禦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後,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

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麵,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鬨著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

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蕩。

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曆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

但是在這中間,明英宗即使不會打仗,不懂得領兵,但卻敢親率士兵和蒙古人作戰,並且在兵敗之後竟然沒有想過要首先逃跑,這份勇氣就不是在明朝之後的清朝各代皇帝可以比擬的,儘管因為明英宗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但單論勇氣而言,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明朝皇帝的氣節。

而另外一點能夠體現出大明王朝不接受威脅,不接受妥協的事件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

次日夜裡,消息傳至京師,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彆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麵對危機局麵,十七日(9月3日)早朝時,大明朝堂之上圍繞是“戰”還是“遷”展開了一場紛爭。

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根據天象的變化率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南遷”之議,頗得一些大臣支持,時任兵部尚書的於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BJ,不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十八日(9月4日),在明英宗生母孫太後的主持下,召開了禦前會議,命由郕王監國,“暫總百官”商討對策。

緊接著二十二日(9月8日),孫太後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仍由郕王代理國政,以安定人心。

正統年間,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眾大臣紛紛吐氣揚眉,甚至跪在午門外,要求監國朱祁鈺懲處王振餘黨。

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並將王振同黨,王振外甥——王山也被當庭打死,史稱午門血案。

朱祁鈺害怕想回宮去,於謙拉住他的衣袖,說王振罪當誅九族,馬順等罪當死,應不予追究。

於是,朱祁鈺下令馬順等罪有應得,眾臣無罪。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

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於謙、王直等大臣聯名奏明皇太後,最終在九月初六日(9月22日)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朱祁鈺登基之後,還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BJ,朱祁鈺任用於謙等人,組織BJ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BJ保衛戰的勝利。

明朝的皇帝雖能力不足,但卻一直有著對其忠心耿耿的大臣,明朝滅亡之際甘心陪同崇禎皇帝一同赴死的官員不在少數,據說在北京城被破的前一天,無數肱骨大臣攜一家老小全部自縊身亡,崇禎皇帝後宮同樣全部自縊,這都是在崇禎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

最後一天,崇禎皇帝坐在皇帝龍座上,還在歎息這些大臣竟然不來陪他,得旁人提醒,才明白原來他們都已經自縊身亡。

而明代最後一代皇帝崇禎皇帝,在國破家亡之際並沒有選擇南遷逃走,而是留下來“天子守國門”,“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是崇禎皇帝留給後世的最後一句話。(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我是誰: 長路漫漫 他們越反對,越是說明我做對了 歲月之重來 逆道蠻徒 海邊的心理醫生 華娛及時雨,她們逼我做頂流 重生2010,我真的隻想搞錢 重生東北虎:妹妹竟是女帝重生! 直播鑒寶:網友問我青銅門怎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