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大宋王朝雖然富有,但需年年向其它領地納貢,即使明明打了勝仗,同樣在雙方議和之事,選擇了對對方納貢,如此行為,這不是我聖唐一族該有的氣節,寧願站著死,也不坐著生,如此,才能在百年之後,敢麵對先祖的質問。”
一位老兵選擇了大明王朝,對於兵禍,他的經曆,遠高於趙九重等人,明白苟且偷生對一個種族的危害。
“嗬嗬嗬!雲少城主,若是在大宋王朝與大明王朝之中進行選擇,少城主又將做出何種。選擇?”
風都領地方麵,有人選擇了大宋王朝,有人選擇了大明王朝,而耳邊聽神遼帝國方麵人員的意思,同樣有人選擇了大宋王朝,有人選擇了大明王朝,大祭司雖然未對此做出相應的說詞,但麵上的表情,有了一些變化,隻是變化不明顯,在暗夜之下,又無人敢正視,並未發現。
“他們。普通的士兵及百姓,需要做出選擇,而本少,風都領地苦城少城主,何須做出選擇?
我風都領地進可攻,退可守,不是大宋王朝,也不是大明王朝,本少來自於風都領地,自然效忠於風都領地了。。。”
“哼!雲少城主,既然是一道假設題,做出選擇,有何不可?風都領地隻是幾座城池,而王朝,是幾十上百座城池,疆域之廣,不是風都領地所能擔當。”
“道友,我風都領地背後,是死域,無邊無際的死域,聖唐一族的廣闊,可能與之相提並論?”
“雲將軍,我們如今所討論之事,為神界王朝,神界之廣,同樣也非我聖唐大陸所能比擬,將軍又何必舍棄了一個王朝,選擇了領地。”
“大祭司大人,若讓大祭司進行選擇,神界兩大王朝,又將選擇哪一王朝?”反將一軍,以大祭司之言,回擊大祭司。
“嗬嗬嗬!先來後到,雲將軍還未回答本宮之問。”大祭司與雲啟等人的對話,讓趙九重等人對選擇的解答,終止了,他們也想要知曉雲啟、大祭司等人對兩大王朝的選擇。
“大祭司大人,我風都領地如今所取得的成就,一點也不弱於兩大王朝,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麵對他們所遇到的同樣問題,如對抗外族方麵,大宋王朝所做出的選擇,是戰是和,這隻是明麵上對百姓的說法。
而對於這一道題,他們並未做出選擇,也不需要做出選擇,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答案,如他們所言,不管大宋王朝對外的戰事如何,勝,還是敗了,最終的結果,依然是納供,對異族納供。
如此懦弱無能的王朝,本少如當初那一位告知本少此王朝曆史的道友一般,對大宋王朝的態度,不屑一顧,若大宋王朝麵對異族的無恥行徑,勇敢拿出自己的武器,傾全國之力,與之一戰,戰而敗之,本少將對其豎起大拇指,道一聲王朝之名,天下人之幸。
但可惜了,他們未戰而先怯,戰而言敗,一道奴才之相,他們的財富,王朝百姓所創造之金銀,百姓所供養之士兵,全部成為了異族的嫁衣裳,王朝的百姓,不過是人家所圈養的一茬韭菜,需要之時,割一割,不需要之時,毀之。”
“大明王朝,那確實是一個令人敬佩的王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聖唐子民應當如是。”
給大明王朝的言詞不多,但對大明王朝的讚美,遠勝於大宋王朝,簡簡單單的對比,便可看出雲啟對大明王朝的敬佩。
“同樣是對功臣進行殺戮,忘了本,忘了患難之時的同生共苦,雲少城主,為何兩大王朝相同的方式,會讓你有如此大的差異?”
再出難題,提醒趙九重等人,這兩個王朝屬於一丘之貉,沒有區彆,但因為雲啟等人的偏見,讓兩大王朝有了區彆。
“大祭司大人,兩者之間,區彆之大,超過了認知,而對於此等差異,也隻有我文明的禮儀之邦,聖唐一族,才知曉其中的道理。
大宋王朝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彆的將領,也學其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大宋王朝太祖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級軍官們交出兵權,此次事件,被那一位道友所在世界的曆史學家們,稱之為杯酒釋兵權。
而這一次交權之事,發生於其建立大宋王朝初期,其所在一族族內的分裂勢力還未曾統一,便因為剛剛奪得了一點權力,擁有了一定的領地權之時發生。
那一時期,異族的威脅還未曾結束,如如今被你們所占據的幽雲十六州這一道對於我聖唐一族來說,至關重要的屏障,還在異族手中,並且那異族虎視眈眈,對大宋王朝窺伺之心未死,對於對一族擁有重要意義的武將,解除了兵權,相信對於那異族來說,拍手稱快,樂見其成。
而觀那大明王朝,對於大祭司所言那斬功臣之事,之前本少講述大明王朝之時,曾經說過一句話,明初四大案,除一案被稱之為冤案之外,有吞盜官糧,貪贓枉法者,有自恃功高,獨斷專行者,有遍植朋黨,打擊異己者,皆是不顧法紀,違法亂紀者,他們對王朝的危害,遠甚於對王朝的貢獻,若不懲治,又如何麵對千千萬萬的百姓?
大明王朝在本少看來,非大祭司大人所言說之斬殺功臣,而是依法行事,執行國法之舉。”
“趙九重,你們需要記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旦違反了,必須受到嚴懲,否則,如何能治理國家?
而那大宋王朝卻在最需要用人之時,直接解除了自己的武裝,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導致後來幾千年的對異族納貢。。。”
“雲少城主,小子不解,為何明知有如此危害,那大宋王朝依然選擇了納貢,而非加強自身的實力?”趙九重聽過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前人無法知曉問題的危害性,但作為後來者,了解了事態的嚴重性,不可能不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趙九重,這便是掌權者的治國之道以及祖訓了,大宋王朝開創者擔心那些將軍們,如他自己一般,直接推翻了其創下的偉業,斷了後世子孫。
因此,自斷羽翼,同時執行以文立國之政策,文臣的地位,遠勝於武將的地位,甚至功勳卓越忠心耿耿的武官,還不如一位普普通通,阿諛奉承的文官,其後世子孫又爭相效仿,導致了習武不如學文,又如何能擁有對抗異族的實力?
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不同,雖然同樣對功勳者猜忌,也借那四大案子,對一些掌權者進行了清洗,但其所製定的祖訓,直接對後世子孫,奠定王朝基調,試問若手中無武器,如何做到對大明王朝心懷不軌的異族,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雲少城主,本宮一事不解,既然風都領地對王朝無意,為何言說這等叛逆之事,並且還特意對他們這一些普通百姓而言?雲少城主,他們,有何特彆之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