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南北分卷取士!”
“說白了就是因為南士和北士水平差距太大!”
李弘壁耐心解釋道:“這是因為南士文化素質要普遍高過北士!”
“其實到了唐宋年間,南方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經濟中心了,就比如麵積同樣的田地,北方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華南則一年兩熟,比糧食產量北方比不過南方,他們讀書人有句話叫做“倉廩實而知禮節”,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能夠天天吃飽肚子,才能抽身做學問,這樣一來南士的文化素養就比北士高多了。”
“但是,北方承擔著抵禦外族入侵的重任,草原蠻夷一直都曆代帝王的心頭大患,也是南方百姓安穩生活的不穩定因素,想在綿延萬裡的國境線上抵禦外族入侵,隻能倚靠關隘和天險,而這就需要有人去駐守,所以北疆與南方一樣同樣,都是我大明不可分裂的疆土!”
“國朝要儘可能地做到平衡南北方關係,實現南北權力對等,都是保持國家統一,維係社會安定的重中之重,因為北方人心不穩,南方人日子也不會好過,當年那場南北榜案,就是太祖高皇帝利用科舉來籠絡北方士人、平衡南北差距的最好例子。”
南方是經濟中心,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家有的是糧食吃,吃飽喝足了就開始進學修德;而北方糧食產量本就不如南方,加上又麵臨蠻夷劫掠襲擾與時常爆發的兵戈戰火,日子過得就淒慘多了,文化素養普遍比不過南方士子。
“科舉又是國朝的掄才大典,曆來是關係到王朝興亡的重事,科舉辦的好不好,直接關係到王朝根基穩不穩。”
“若單就人才選拔的角度來看,其實本來不應該有地域之分,因為科考要做到公平公正,但若是從政治維穩角度,又必須做到相對均衡,否則北方士子一再落榜,那國朝就會漸漸失去北人之心!”
李弘壁做足了鋪墊,然後說出了解決辦法。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分地取士,分卷科考!”
“曆來科考南北士子高中人數差異太大,就在於雙方才學不在一個水平上,但是科舉取士,又必須要做到南北兼取,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南人雖善文詞,但大多輕浮,而北人雖才學稍淺,可勝在厚重,所以應當分南北分卷取士,錄取名額南士六分北士四分,直接分卷考試,把北方士子的考卷出的比南方士子簡單一些,出得符合他們實際水平,這不就行了嗎?”
“大家各考各的,都在同一水平線上,主考官也各自是南臣或者北臣,也不存在什麼刻意打壓包庇之說,能不能高中各憑本事嘛,他們還能說什麼?”
“妙啊!”姚廣孝由衷稱讚道,忍不住為李弘壁此計點讚!
朱棣也忍不住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喜色。
此計確實很妙,堪稱利國利民之策啊!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那都是大明不可分裂的疆土!
朱棣為了平衡這南北逐漸拉開的差距,為了能夠儘快遷都北平,不知道愁白了多少頭發絲。
結果這李弘壁腦子就是好使,提出了這般妙計。
南北分地分卷考就是了,你北方士子去考北卷,你南方士子自己去考南卷,這下子所有參考學子的水平線都起碼在同一水平線上了,能不能高中真就是自己的水平問題了。
到了那個時候你要是落榜再狗叫什麼“舞弊”、“地域黑”,朝廷哪裡還會再慣著,不直接撕爛你的狗嘴!
事實上,自從洪武年間那場南北榜案後,就有很多落榜士子以此案為先例,或攻訐考官,或求請覆試,反正就是主打一個我落榜了誰都彆想好過,最好是像洪武年間那場“南北榜案”一樣,重新考一次,再給我一次機會,朝廷也是煩不勝煩!
現在好了,誰要是再敢狗叫,朕直接砍了他的腦袋!
朱棣很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笑嗬嗬地看著李弘壁。
“好孩子,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李弘壁思索了片刻,索性直接一口氣說完。
“不如增加一個中卷,也就是把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及廬、鳳二府,徐、滁、和三州等籍貫學子劃到一起,因為雲貴川嘛懂的都懂,學子數量少得很,以往若非是那種驚世奇才,基本上都沒有高中的可能!”
“朝廷不是馬上要針對西南邊疆的土司問題進行改土歸流了嘛,那這就是一個不錯的契機,提拔篩選出一些土民士子入朝為官,給這些地方的土蠻土民打個樣,他們自然就會對朝廷心生向往了。”
朱棣聞言大喜過望,猛地一拍大腿。
“很好,你小子真是個人才!”
“那北卷和南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