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八同誌也很有意思,跟這夏伯啟講了講王朝更替的道理,希望這廝能夠回心轉意。
可是夏伯啟不但嘴硬,而且骨頭也很硬,就是看不起草莽出身的老朱家,更看不起暴虐無道的太祖朱元璋。
於是乎朱元璋暴怒之下,直接下令將這夏伯啟叔侄梟首示眾,並且籍沒其家,“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
明初文人多不仕,除了這夏伯啟叔侄外,還有蘇州人姚叔閏、王諤也因拒絕作官被處死,全家籍沒。
實際上,這些文人之所以不願入大明做官,無非就是那麼幾個原因。
第一種寧肯被朱元璋殺掉也不為官的是“不忘故國”元朝遺老遺少。“忠君”與“恪守君臣大義”,是儒家一直提倡的。這些人正是抱著“忠臣不事二主”的心態拒絕朱元璋的征召。
第二種就是那些參與編修《元史》的大儒為代表的文人。
他們隻是負責編修《元史》,等同是變相臣服於太祖朱元璋的淫威之下,並不能算是真個就出仕了。
《元史》編完了,人家就會離京回鄉,繼續過日子去了。
既然有“不才明主棄”的一心想當官的,自然就有想“悠悠望南山”的隱逸之人。
元朝文人入仕,阻礙重重,所以很多文人乾脆就隱逸於山林鄉間,治學著書,講學授課。
而元末戰火紛飛,他們更是無心入仕,於民間養望成了當時的一種風氣。
這些大儒名士更是如此,而且大儒名士多為士紳階層,吃穿住用行都不愁,又是大多年邁,所以自是不願去那官場中蹚渾水。
更何況,明初朱元璋的官可不好當,動不動就可能會有身死族滅的下場!
第三種,就是應召入朝的,卻很快就辭官不做了。
比如曾被稱為“吳中四傑”之一的高啟,在應召入京都修《元史》時,還很興奮地賦詩抒發抱負,“幸逢昌期勿自棄,願更努力修嘉名。”
這位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因曾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直接被連坐腰斬。
和他差不多同時間入京的,王彝、高遜、張簡、杜寅、陳基、謝徽、張孟兼、胡翰、陶凱、朱右等人,雖然在《元史》修成之後,被委以官職,但都因為忍受不了官場嚴苛環境棄官而去。
所以明初文人多不仕,並非沒有原因。
但是老朱家的態度,一直都很鮮明。
在洪武朝的法典《大誥》中,有一條太祖朱元璋頒布的法令,名字就很直接,“寰中士夫不為君用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也就是說,天大地大的,都是朕家的,沒你們容身之地,不肯為朕所用,那就殺人抄家。
胡儼之所以提及那夏伯啟,就是在警告李弘壁,不要挑戰這些老朱家皇帝的底線,不然砍你腦袋抄你家!
李弘壁也忍不住歎了口氣。
大明王朝的官兒,真是不好做啊!
晃晃悠悠地回到了國公府,卻見亦失哈正在那兒等著。
“恭喜世子爺!賀喜世子爺!這是又高升了啊!”
李弘壁沒好氣地瞟了他一眼,隨即一把奪過了聖旨。
“趕緊滾蛋!”
“娘希匹地,成天惡心人!”
亦失哈聞言一愣,隨即委屈巴巴地走了。
李景隆見此情形,同樣滿臉茫然。
“不是兒呐,咋升官了,你還這麼氣啊!”
“你知道個屁!”李弘壁咆哮道:“狗皇帝讓我去東宮!”
“以後我們老李家,就不得不卷入奪嫡爭鬥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李景隆:“!!!”
「今日三更結束,兄弟們多多投票支持,另外新春佳節到了,兄弟們新年快樂嗷,吉祥如意,闔家幸福!」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