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江而治、北人歸北、南人歸南的理念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其中牽扯到各方各麵的利益糾纏。
這次北方可以順利成行,源於江南世族對北伐的靡費缺乏清晰的認知,而且出於大義名分上的壓製,他們不好對首次北伐強烈反對,再加上李端和薛南亭等人做了足夠充分的準備。
然而有第一次不代表有第二次,關鍵在於一場大戰打下來,齊朝國庫的壓力直線上升。
戰前籌備糧草、軍械和甲胄,戰後的嘉賞和撫恤,每一項都要花費海量的銀錢,這還不包括二十多萬邊軍的日常支出。
打仗歸根結底是比拚國力,蕭望之也好陸沉也罷,他們或許可以憑借個人能力贏得一兩次戰役的勝利,但是想要長久作戰必然離不開後方的支持。
蕭望之早已習慣陸沉在大局觀上的目光深遠,從未將他當做年輕稚嫩的毛頭小子看待。
隻不過這個想法……
他站在陸沉身邊望著牆上懸掛的地圖,緩緩道:“畢其功於一役固然美妙,但是這不符合我軍的既定戰略。”
陸沉不慌不忙地說道:“請蕭叔賜教。”
“你的擔心自有道理,我並不否認南邊那些世家老爺會拖北伐的後腿,而且他們一定會這樣做。基於陛下這十多年一如既往的堅定,我是否可以認為,未來朝廷仍然可以給邊軍提供一定的支持?雖然未必能像這次一樣不遺餘力,至少也不會從有變成無?”
“是,朝廷不會突然發瘋完全拋棄邊軍。”
“那麼你有沒有考慮過一個問題,將來不止會有淮州一地供養邊軍?”
蕭望之轉頭看著陸沉,平心靜氣地問道。
陸沉微微一滯,他腦海中自然浮現“東陽路”這三個字。
“可是……”
他欲言又止,顯然是有更深的考慮。
蕭望之的態度依舊溫和,但是也很堅定:“北伐不是單純為了戰場上取勝,收複這些疆土便要用心去守護。也就是說,在收複東陽路全境之後,我們淮州軍的防線將會北移,不可能直接再招募十萬大軍鎮守東陽路。有淮州和東陽路兩地的民力支撐,淮州軍對於朝廷的依賴會有所降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