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國產科幻電影的萌芽早在年,有史料可考的國產第一部科幻電影《莊子夢蝶》問世。
該片依托於《莊周夢蝶》的典故改編而成,被公認為華國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無聲片。
不過可惜,該片已經失傳,隻有零星的記載。
而到了年代,第一代導演楊小仲就拍攝過《六十年後上海灘》和《化身人猿》,他也是華語科幻片的先驅者。
建國之後,電影行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流行的是各類現實主義題材,而這種主打科學幻想或是奇幻腦洞的類型電影則一度停滯。
但並不代表這一時期,國內科幻電影就完全沒有發展。
年出品的《小太陽》,年的《十三陵水庫暢想》,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等很多優秀的電影。
特彆是《珊瑚島的死光》,讓國產科幻片在年代經曆了短暫的輝煌。
但這之後,科幻片這個類型就是沉寂多年,不過做為電影分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並不缺少受眾。
所以當《月球》在戛納獲獎,並且拿下科幻界頗具盛名的土星獎後,很多人對其的期待值無限的拔高。
很多人下意識的人希望看到一部類似於《星球大戰》那種類型的娛樂科幻大片,但《月球》呈現出來的更多是人文關懷。
聽著背景配樂帶著神秘感的跳動,觀眾看到與節奏相匹配的月球采礦工廠。
銀白的建築群與月球的灰土地融為一體,荒涼而美麗,主角吳剛一個人在此工作。
整體的壓抑感撲麵而來,董熹對於孤獨的營造感十分的出色,從空間上和時間上,不斷的累積同時也積累著觀眾的不滿。
當下的觀眾很難帶入如此的深刻的場麵,他們是膚淺的,也導致電影的評價,喜歡的喜歡的要死,不喜歡的表示失望。
如果這部電影是新人拍攝,那麼受到的輿論壓力會小很多,但很可惜這是大導演董熹的作品。
貴為國內t級彆的導演,他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壓力。
《月球》在國內的票房走勢一般,在國外也是很難破冰。
華語電影,想要在國外賺錢,要麼是古裝片要麼是動作片,科幻片
“華國人憑什麼拍科幻片”
這種情況下,遠在美國的董熹都接到不少電話安慰,仿佛《月球》就是他的生涯滑鐵盧。
但實際上,不提電影幫他拿的獎項,讓他在國際上的地位提升。
就算票房方麵,《月球》也輕鬆的收回成本,院線方麵的回饋,電影的上座率依舊很高,所以也不會有砍場的尷尬。
但媒體不管這些,這年頭的小報紙、小網站就跟現在的公眾號似的,為博眼球什麼標語都敢上。
【大導演董熹的隕落~】
【跌落神壇,論董熹的新電影遇冷帶來的啟示。】
【戛納影帝請勿忘記初心,你是個導演!】
“哈哈哈~”彆說普通人不懂,就連圈內和董熹有間隙的人,看到這些標題都會大笑三聲。
仿佛董熹真的被市場所拋棄。
當《月球》在內地上映半月,票房開始停滯不前的時候。
月日,舉世矚目的神五上天,航天股大漲,連帶著太空題材的《月球》也跟著喝了口濃湯。
沉寂許久的熹子宣發部門,轉身就借助神五上天的熱度,開始宣傳影片。
人在國外的董熹,都被外國記者詢問,關於載人航天的看法。
畢竟神五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對此董熹能說什麼
他隻能麵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喊上一句:“牛逼!”(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