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發言,董熹並未打算按部就班的走下過場,是真的準備拿出些乾貨,來分享給眾人。
他將電影比喻成酒,將宣傳視為將酒變成家喻戶曉的好酒,不二的法門。
雖然隻是增加了一個形容詞,但意義卻直接升華。
國產電影當下已經度過野蠻生長的年代,逐步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規矩,但仍以“小作坊”模式為主。
大家在努力拍好電影的時候,卻沒有提升相應的其他方麵。
“有人說導演隻需要拍好電影,其他的事不需要做,類似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這句話在我看來,是惰性作祟!”
董熹話說完,立刻響起嘈雜的議論聲,麵對著這種情況,他稍作停頓後,繼續開口:
“拍好電影難道不是最基本的嗎?”
“什麼時候拍好電影,竟然成了值得吹噓的事情?”
“還真就是矮子裡麵拔高個?”
董熹的靈魂三問,讓現場的眾人鴉雀無聲,就仿佛標榜演員演技,但卻忘了演技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東西。
當基本的東西,變成能夠一直吹噓攀比的玩意兒,正說明這個行業,爛了!
如果是彆人說這話,會顯得有些狂妄自大,但董熹做為導演、演員都是最拔尖的人,他是有資格開地圖炮的。
董熹出道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發通稿,說自己演技多麼好,而是用事實說話,憑借著先天條件不足,仍舊可以演活多種角色。
雖然大部分角色,都有雷同的地方,但換句話說,也算是形成個人的風格。
強烈的個人風格!
但這些並不值得炫耀,也並不適合內卷,因為有些東西真的看天賦。
前輩們已經證實過,優秀的電影,確實是通往羅馬的正確道路。
但這條路並不適合所有人,而一窩蜂的擠在這條路上,最終的結果就是堵。
這種“堵”,字麵意思就是讓觀眾心堵,一群半吊子水平的導演,搭配著一群演技自娛自樂的演員,拍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作品。
在宣傳上,堆積辭藻,過分的拉升觀眾的期待感,將觀眾“騙”進影院。
這麼做的後果,或許短期內會造成市場的繁榮景象,但這種繁榮是虛假的,充滿著泡沫的。
當泡沫被戳破的那刻,造成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更為可笑的是,當某些電影被批評的時候,會有同行站出來,幫著說話,指責批評者外行,看不懂內涵!”
“標榜著藝術的一群人,卻做著最市井的勾當。”
“電影終究不是小圈子的玩物,而大眾有欣賞的水平和鑒賞能力。”
話說到這份上,台下的嘈雜聲已然消失,鴉雀無聲。
而董熹也已經脫稿,他火力全開,完全不怕得罪人。
“我當初創辦茄子點評網,就是因為傳統的媒介,已經看不到真正的影評,剩下的隻是互捧臭腳的廢話。”
“而茄子網上線後,我知道私底下不少人罵我,連相關領導也暗示過我,要不要控製一下評論的尺度。”
“比如:將這個傻導演拍的傻電影,類似的評論刪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