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唉,大哥太辛苦了。”朱楨強忍著笑道“工作是乾不完的,還是要勞逸結合的。”
“乾不完也得乾啊。”太子無奈道“每天都有刻不容緩的軍國大事,在屁股後麵追著你,乾不完就要影響國家的運轉,你說我又能怎麼辦?”
“也是。”朱楨點點頭道“中書省裁撤之後,原本整個中書的政務全都壓在大哥和父皇肩上,肯定忙不過來。”
“是啊,眼下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太子歎息道“廢丞相撤中書後,我和父皇也想過替代的法子,先是搞‘三公論道’,後來又弄了個‘四輔官’,全都白搭。”
“……”朱楨點點頭,他雖然不在京城,但對朝政還是密切關注的,自然了解這兩次嘗試失敗的原因。
前者‘三公論道’,是因為三公地位太高,老賊讓李善長、徐達、李文忠擔任三公,這三人哪個的地位都遠超胡惟庸。
胡惟庸慘烈的教訓在前,不光朱老板不放心他們,就是他們自己也不敢插手國政,隻敢老老實實坐而論道,以備顧問。
但朱老板缺的是有人出謀劃策嗎?他缺的是有人幫他乾活!三公全都袖手高坐,不乾不錯,根本沒有分擔朱老板和太子肩上的重擔!
所以後來朱老板又搞了個春、夏、秋、冬‘四輔官’出來,命其兼太子賓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任職者於一月內分旬輪流值班,輔助皇帝和太子處理政務。
朱老板在設立四輔官的敕書中說,‘朕嘗思之,人主以一身統禦天下,不可無輔臣,而輔臣必擇乎正士。’
於是他命朝臣舉薦全國的大儒名士,將他們由庶民提拔為輔臣,讓他們來幫助自己和太子。但用了他們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這些所謂的大儒名士,根本就是一群書呆子,隻會滿嘴仁義道德,軍國大事卻一竅不通,要他們輔佐自己處理具體的政務,完全就是問道於盲,添亂而已。
於是在今年七月,朱老板取消了四輔官的設置,曆時僅一年又十個月……
“最近父皇又要設立殿閣大學士,來協助處理政務。”太子歎了口氣,不抱多大希望道“但願這回能有點用吧。”
“會有用的。”朱楨安慰太子一句,但他知道,其實在洪武朝設立什麼輔政官員都沒用。因為本質上是一個集權與分權的問題。
老賊好容易廢了宰相,把權力全都集中在手裡,又怎麼舍得再分出去呢?
不願意分權,設置什麼花裡胡哨的輔朕官,又有什麼卵用?
隻是苦了自己的好大哥,真要被老賊活活累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