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峙的兩邊,都是對狄青有過舉薦和提拔的,包括尹洙在內,也是上司與好友,這與其說是橫跳背刺,倒不如說政治上太蠢。
本來相關人士都是曾經的領導,又為了國家大事而爭執,並非一己私欲,狄青完全有立場出麵,調和雙方的關係,儘可能地做到消弭矛盾,製止爭端,畢竟他那時的官位不低了,有能力參與到這種大事中。
結果狄青選了一個最死板的法子,嚴格執行上命,尹洙說什麼他聽什麼,直接抓人,激化了事態。
不過正因為他是執行上命,朝廷也沒怪罪狄青,尹洙則大受影響,為自己衝動的決定付出代價,仕途基本終結,而從狄青這種行為反應出的性格與格局,也為後來自己憋屈而死埋下伏筆。
一個小兵,可以嚴格執行上命,哪怕是錯的也毫不動搖,但將領則不同,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與應變,狄青在戰爭上表現出的才能自是不必多言,但政治智慧始終不夠,而一個政治智慧不足的武人,卻又身居高位,下場如何,其實就是可以預見的了……
所以範仲淹最初讓狄青多看兵書,是真覺得這是個將才良臣的好苗子,值得培養,現在狄進同理,能讀書還是多讀讀書吧,實在讀不進去,先裝裝樣子,有習文興趣的表現也行。
“好……好吧……”
狄青終究二十歲不到,其他的倒也罷了,看書是真不想看,臉皺得跟橘子皮似的,苦兮兮地走了。
來時左手兩隻雞,右手兩隻鴨,去時左手一摞書,右手一摞書,倒是都不空著。
“慢慢來!”
狄進也不急於一時,在國朝培養一位真正好用的名將,可不是等閒之功,正準備回書房,伴隨著熟悉的腳步聲,公孫策那洪亮的聲音傳來:“仕林!”
包拯跟在身後,又來串門了:“仕林。”
狄進的官職難定,其他進士也沒有貿然定本官,反正吏部流程都要等待一段時間,大夥兒也不急,又接連開了好幾場文會,這次狄進沒有缺席,缺席的變成了包拯和公孫策。
他們正在合力破淨土寺的案子。
三人坐下,公孫策也不廢話,直入主題:“廬州的文茂堂有一位老書吏,最擅長聞墨,對於紙料也有研究,我已經快馬加鞭,將他請來京師,有他坐鎮,或許可以又新的進展。”
狄進知道他一直在查信件的線索,但自己到目前,連信中內容都還沒有真正了解過,也不知那凶手得知後會不會很急,順勢問道:“上麵寫的是什麼?”
“賊人可恨,信中寫著兩句詞——”公孫策頓了頓,沉聲道:“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狄進眼睛微微一眯:“我……的詞?”
公孫策冷聲道:“是啊!而且隻有前兩句,仕林,我懷疑這個凶手會繼續殺人,而殺人後還會在現場留下類似的信件,往後麵接著寫!”
“這真是再明確不過的挑釁了,為的就是激怒我!”狄進了然,換成彆的文人恐怕會震怒,殺人配合上自己的名作,無疑是褻瀆,但他的心態很平和,隻是覺得挺虧欠晏殊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