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叔,這個劍您拿著吧。”
董立一聽麵上大喜道:“行,回京城一起算,這個算兩萬,我的了。”
趙軒也沒有拒絕要錢,除了那個陶俑,今天總共撿了三件,他不可能全部據為己有的,這樣就太不厚道了,
相對另兩件,董立肯定更喜歡這把劍,而趙軒則更喜歡另兩樣,所以這個分配方式算是皆大歡喜。
郭正又拿出那個瑪瑙杯道:“小軒,這是杯子?怎麼沒有腳啊。”
趙軒讓老郭放下,他接著上手細看起來,之前也隻是粗略的掃了一眼。
杯子高六公分左右,長約十五公分,口徑也差不多六公分,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嘴部位置原先應該有一個金屬帽,不過現在已經掉了。
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
獸頭上有兩隻彎曲的羚羊角,而麵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
如果再有四蹄,作為固定的杯底就非常完美了,但許是受製於材料的問題,底下並無腿,且同樣圓潤,所以根本就放不平,
這是此物的最大疑問點。
“這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纏絲瑪瑙製成,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光鮮潤澤,應該是中唐時期所有。
這個嘴,就是往外倒酒的地方,原本應該有個金屬塞,現在掉了。
這個酒具應該是大禮儀或祭祀時所用,正因此,所以以前在用時,底下應該有個支架托起才對。”
“值錢嗎?”李曉問道。
“不好說,印象中沒有拍賣和交易記錄,反正三兩萬塊總是值的。”
趙軒也懶得再估值了,這玩意他打算讓王老他們把塞子補齊,至於說賣是不可能了。
不說能不能出國,他隻要賣,估計吳老首先就會下手。
接著眾人又看起那個銀壺,這個壺的形質很有意思,因為它是仿古代那種皮囊所做,
高約在十五公分左右,通體白底浮著黑包漿,壺中間側以模壓手法各錘出一幅凸起的駿馬圖像,
鎏金的提梁位於扁圓形壺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壺口,壺口上倒扣蓮花瓣形壺蓋。
另外,蓋紐上還係有一條十多公分長的麥穗式銀鏈,套連於提梁的後部,以防止壺蓋脫落遺失。
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標示了該壺的重量。
在趙軒看來,這是遼金時代的器物,應該是宋遼時期的,但他眼中異能反饋,卻告訴他這同樣是一個唐代的老物件。
不過想想也並不衝突,契丹民族出現於4世紀初,其根據地以今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為中心,約占內蒙古自治區的大部分地區。
在唐代,它是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與大唐王朝保持著密切的交往。
這裡沒有稱,不然根據所標的十三兩半重,稱一下物件本身的重量就知道是唐還是宋的了。
十三兩半,如果是唐時期的計重約在578克左右,而若是宋時期則在565克,這一點重量差異,靠手是掂不出來的。
但不管是宋還是唐,這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玩意兒,
如果上拍的話,七位數應該是可以叫到的。
眾人正在討論,趙軒的手機響了,一看來電是師伯黃正,他趕忙走出房間接了起來。
“師伯…”
“小軒,你在哪看到的陶俑?”電話裡,傳來高正略顯激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