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民國十三年,曆史的時針指向了十一月二日,這一天,北疆南部軍區曆經艱辛,終於將整個白州納入其版圖之中。胡天南,這位白州軍的最高指揮官,帶著他的殘餘部隊,不足萬人,被迫退守至太州,一路上的倉惶與無奈,映照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回首這場耗時二十餘天的白州戰役,南部軍區的部隊所展現出的頑強作戰意誌、先進的作戰理念以及變化多端的進攻戰術,都令人歎為觀止。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了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碾壓南國政府的先進軍事裝備,這使得白州的陷落成為了一個幾乎不可逆轉的定局。
隨著白州戰役的勝利,南部軍區的兵鋒直指南國政府的太州、湖州,對於整個南國政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就像是一把隨時懸在南國人民頭頂的利劍,讓人不寒而栗。戰爭的陰霾籠罩著整個南國政府,讓他們從上至下都彌漫著一股恐慌的氣息。
與此同時,中原軍區司令員鄭澤禹接到了北疆中央政府的命令。
他毫不猶豫地行動起來,率領著中原軍區第一,第二集團軍,共計二十五萬部隊,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他們的目標,是南國政府土地麵積最為遼闊的耀州。
鄭澤禹是一位經驗豐富、智慧過人的指揮官。他深知這次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出發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他仔細分析了地形、氣候和敵情等因素,製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他的部隊以無可匹敵的姿態和堅定的信念,向著耀州方向前進。
在鄭澤禹的指揮下,中原軍區的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穿越了崇山峻嶺,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長驅直入南國政府的領土。他們的到來,給南國政府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和威脅。
與此同時,西北軍區的劉成旭和顧成海兩位將軍也率領著三十萬大軍,分彆從鄂州和府州發動了總攻。他們像兩把鋒利的劍,直插南國政府的心臟地帶。他們的行動,與中原軍區的鄭澤禹形成了完美的呼應,共同構成了北疆政府的三箭齊發之勢。
這次行動,北疆政府共調動了八十萬部隊,規模空前。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摧毀南國政府的抵抗意誌,為其敲響最後的喪鐘。在這場空前的戰爭中,南國政府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
南國政府所轄下的耀州、陽州、潛州三地,素以富庶繁榮、魚米之鄉著稱。這片土地地勢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稠密,自古以來便是南國的重要經濟支柱。而這三地之所以如此繁榮昌盛,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更得益於其出色的治理和領導。
這三大行省的總督,正是前南國政府總理宋遠銘的親弟弟,宋遠峰。他在南國政壇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一般政府官員的範疇。作為宋家的代表,他掌控著南國政府除中央集團軍群外最為精銳的部隊,部隊規模高達四十萬人。
宋家作為南國政府首屈一指的世家,對於軍事的投入可謂是不遺餘力。他們不惜花費巨額的資金,為這三省的部隊提供了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訓練設施。因此,宋遠峰手下的部隊裝備精良,作風強悍,驍勇善戰,成為了南國政府最可靠的力量。
十一月十五日,在這一天,耀州戰役爆發,南國與北疆兩大政權在耀州北部地域的光景城附近,展開了一場空前絕後、規模驚人的大戰。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和慘烈程度,足以被載入史冊。
戰前,南國政府與北疆政府都清楚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南國政府的宋遠峰總督親自掛帥,調動了三地最為精銳的部隊,共計十萬餘人,其中包括大量的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在光景城及其附近地域,對北疆中原軍區的第一集團軍展開了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