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恪樂於應酬交際。
楊戈也樂於閉門放方恪。
再加上京城遲遲沒有回音。
路亭縣的事,竟然就這麼不溫不火的擱置了下來。
通緝悍匪張麻子的海捕文書一直張貼在各城門,但從未有人真去追查過。
豐裕米莊的人一直羈押在縣衙大牢,看起來有些扯淡的罪名,卻是誰去說情都撈不出人。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這件事就很神奇!
按理說,京畿之地發生百姓暴亂、搶糧放火這麼大的事,朝廷就算不調周邊駐軍入城戒嚴拿人,也該即刻派遣大批京捕入城刮地三尺。
都沒有……
沒有軍隊入城戒嚴。
也沒有捕入城查案。
就好像那夜那場大火,隻是一場盛大的篝火晚會,大家湊在一塊兒吃好喝好玩好,完事兒後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日子平靜的讓那些什麼都不知道的底層百姓,都覺得詭異、都覺得心頭惴惴不安。
哪怕手裡有了糧,也吃不香、睡不著,總感覺腦袋上懸著一把刀子,不知道啥時候就會掉下來……
反倒是楊戈這個當事人,吃嘛嘛香、一覺睡到天大亮,每天最大的煩惱就是人生三問: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
他當然猜到了上京城那邊可能是有了變化。
因為他明裡暗裡遞回沈伐手裡的數封書信,都如同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但……
這和他又有什麼關係呢?
京城的事,他管不著、也不想管。
路亭的事,他想管,也真去管了。
至於後果……
無論朝廷是要治他楊戈搶奪他人財物且數額巨大之罪。
還隻要治他楊戈煽動百姓暴亂之罪……
他都認。
法律這玩意兒,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有兩個作用。
第一個,當然是警示世人,不要那麼做、那麼做是錯。
第二個,則是告知世人,怎樣的事,要承擔怎樣的代價。
換言之,隻要你做好承擔後果的心理準備,那麼即使是法律禁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