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蒙古人自相殘殺確實已經成了傳統,眾多蒙古汗國的後裔們從東北亞到東歐、從俄羅斯到西亞如此廣闊的舊領地內打了幾百年,當真是狗腦子都要打出來了。各個汗國之間打,各個汗國內部打,各個汗國與外人打……總之就是打打打,一通亂打,幾乎就沒停過。
高務實說這些蒙古汗國的後裔們缺乏政治智慧,這話委實不假。不過,高務實這樣說倒也不完全是從戰略上蔑視對手,而是他知道土爾扈特在原曆史上發生過的事情。總的來說,這個部落確實挺倒黴。
長話短說,首先土爾扈特部領地的位置很要命,它東部是準噶爾,東南是和碩特,西、南兩麵被此時還很強大的哈薩克汗國環繞,隻有北部的杜爾伯特部似乎稍弱一點。
但似乎隻是似乎,其實杜爾伯特部也是瓦剌(又稱衛特拉聯盟)之一,隻是這個部落不怎麼惹事,在大明的名氣稍遜。事實上真要論實力,杜爾伯特部比屢遭土默特、鄂爾多斯打擊的輝特部還要強大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土爾扈特部位置何等尷尬——周邊全是強鄰,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正因如此,曆史上土爾扈特在不久之後就因為要避免被瓦剌內戰所牽連(主要就是準噶爾與和碩特之爭),乾脆來了個舉族西遷。在約莫三十年後(指書中時間),經過哈薩克草原,越過烏拉爾河,來到伏爾加河下遊地區放牧。
他們在那兒穩定了一段時間,但是好景不長,當沙俄擴大領土到伏爾加河沿岸後,就開始壓迫土爾扈特,彼時該部部眾就曾幾次想重返祖國。
1712年,土爾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亞,到北京貢方物於韃清。1771年1月5日,土爾扈特人啟程回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曆程。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立即派出軍隊追襲。
土爾扈特經過了多次戰鬥,忍受了饑餓疾病,終於在6月底7月初進入新疆境內。土爾扈特起程回國時,有3萬多戶17萬餘人,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竟有一半人死於歸途。乾隆得到奏報後,立即發布諭旨安插土爾扈特部於新疆——難得的做了件人事。
高務實的判斷就來源於此土爾扈特之所以西遷,就是因為土爾扈特要麼不情願、要麼沒能力插手瓦剌內戰,因此隻能避開。現在離他們曆史上西遷的時間已經隻有約三十年,對於蒙古人來說也就一代人、不到兩代人的時間,土爾扈特部的實力不會有很大變化。
那麼,現在他們就應該已經感受到了準噶爾、和碩特之間的火藥味,搞不好已經動起了遷徙的念頭。但是這裡有一點很重要曆史上土爾扈特西遷有個前提,就是東邊的“蒙古本部(實際上是土默特+鄂爾多斯聯盟)”實力太強,他們瓦剌早就被打怕了,因此壓根沒想過往東遷。
不東遷隻是因為東邊對手太強,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往東。東邊可是蒙古故鄉,誰不願意回家呢?哪怕蒙古人也是會被精神圖騰吸引的——成吉思汗的陵寢可是在鄂爾多斯部。
這就好辦了,因為土默特、鄂爾多斯聯盟雖然對他們來說是不可翻越的大山,但這個聯盟現在早已臣服於大明了啊!大明隻要發話,土爾扈特這十幾萬眾隨時可以回家!
啊,當然,高務實並不打算讓他們回蒙古高原,他的意思是你們往南去葉爾羌就行了——跟著我大明天兵一道去。等天兵擊敗了殘元,他們讓出的地盤就有你們一份。
為何要這樣安排?因為西域太大了,明軍騎兵雖然裝備好,但因為是半具裝配置,機動能力肯定不如蒙古騎兵,所以高務實需要有一支可供驅使的蒙古騎兵為朝廷平息一般性的叛亂,或者做一些需要兵貴神速的活兒。
在高務實的計劃中,將來西域這一塊的兵力配比就是明軍步騎作為核心主力,主要駐紮在伊犁河穀和幾處重要城池,而收降的蒙古騎兵則作為機動兵力動態部署。
如此一來,大戰雙方配合打,小仗蒙古人擺平,而朝廷則可以省事省力又省錢,簡直贏麻了。當然,具體情況還是要具體對待,總之大戰略就是這樣。
按照這樣的規劃,今後鎮守西域需要的蒙古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把整個瓦剌諸部全部收編,那麼諸部人丁恐怕有五十萬以上。為了震懾住這麼多近乎全民皆兵的蒙古人,朝廷在西域不說屯駐十萬大軍,怕是至少也得有七八萬上下,而這是財政上絕對不可接受的。
如此,隻接受大概二十萬左右的蒙古人,他們平時能聚集起來的騎兵大概就隻有五萬以內,這樣朝廷屯兵少則三萬,多則五萬也就頂天了。
考慮到高務實還有個經濟向的“伊犁河穀發展計劃”,彼時屯兵三五萬,這個規模應該就不會對中央財政造成太大的壓力,而雙方加起來的總兵力也有八至十萬,仗著明軍武器裝備優勢,足以應對更西邊的一切威脅,包括沙俄——沙俄核心在烏拉爾以西,運輸能力同樣限製了他們的力量投送。
高務實將這些思考向皇帝和盤托出,朱翊鈞聽得連連點頭,認為自己這位發小首輔考慮問題真是極合自己的意,完全是走一步看三步,還把長期治理問題都規劃得極儘清晰,自己聽了隻需要點頭就好。
要是朝廷大臣個個都能做到這個程度,朕何憂哉!可惜啊,務實就這麼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