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待高務實將這些情況原原本本告知在場諸將,尤其是對費爾乾納盆地的這段曆史和地理環境詳細描述過一遍之後,全場立刻安靜地鴉雀無聲。
困難重重。幾乎所有將領腦海裡都冒出這四個字來。
劉綎所部本來就是一支強於步戰,尤其是強於山地步戰的軍隊,為了本次西征才臨時加強了騎兵配置。
然而不管怎麼說,這支軍隊的真正戰鬥力還是要基於步戰,其騎兵隻能用來偶爾“出奇兵”,或者作為重裝騎兵(相對絕大多數蒙古輕騎兵而言)完成小寬度正麵突破,指望他們搞大規模騎兵機動然後打一場大規模騎兵決戰是不現實的。
換句話說,這是一支以精銳“騎馬步兵”為主,少數重裝火槍騎兵為輔的混編部隊,它長於正麵決戰,但並不真正善於草原奔襲。
之所以一開始要如此配置,主要是因為葉爾羌地區雖然被草原民族占據多年,但由中原地區早年影響而形成的“珍珠串”式城市分部已經形成,故而明軍可以依托這些珍珠串式的城市一步步前進,每一個城市都可以成為攻取下一個城市的物流節點和基地。
在這種情況下,野戰決勝和城市攻堅兩項能力缺一不可。如果缺了野戰決勝的能力,那麼在兩個城市之間行軍的途中一旦遇到蒙古騎兵主力,全軍覆沒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沒有城市攻堅能力,除非明軍也能和蒙古人一樣無後勤作戰,然後包圍一個城池數月甚至更久,否則城池就拿不下來。
顯然,明軍不可能做到無後勤作戰,因此攻堅能力必須具備。那麼,步兵為主(包括炮兵編製在內)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劉綎部就編製成了現在的模樣。
當然,高務實也考慮到可能需要大量騎兵配合,因此從土默特、鄂爾多斯部征調了兩部蒙古輕騎兵支援配合作戰。但不得不說,高務實當時這樣調遣,主要是希望他們能在劉綎部完成正麵擊敗察哈爾主力之後進行追逃作戰,而不是當做主力使用——畢竟隻有蒙古人才能追上蒙古人。
這樣的策略目前來看基本夠用,雖然之前因為配合問題導致了一次後勤運輸隊被重創,但高務實相信在朝廷嚴令之下,後續配合肯定會好起來,征服西域地區本身是能完成任務的。
然而,征服葉爾羌沒問題,甚至征服七河地區和瓦剌地區沒問題,並不代表繼續西征至費爾乾納盆地也沒有問題。而這裡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明軍本身,隻要明軍收複葉爾羌之後需要建立長期統治,那麼劉綎部之後一段時間裡就必須留在當地,震懾居心叵測、反複無常之輩。
或許有人會問,察哈爾擊敗葉爾羌之後也沒見統治不穩啊,怎麼你明軍就要擔心這個問題了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原本的葉爾羌統治者,乃至整個中亞各個地區的統治者,幾乎都是蒙古後裔——甭管他們是突厥化的蒙古人還是波斯化的蒙古人,反正蒙古黃金家族後裔的名頭總歸都是好使的,這是一種統治慣性。
然而明軍並不具備這種統治慣性。基本上,大唐留在西域的餘脈——歸義軍湮滅之後,漢人王朝對西域就再也沒有正經的統治被建立過了。
如今,六百年時間猶如白駒過隙,西域的統治者從短暫的吐蕃時代轉為西夏和當地諸部爭雄,再到不久後蒙古崛起、全麵蒙古化,再到這些蒙古人開始突厥化、波斯化,整個時間跨度已經太長,而在這其中影響最大、最深的還是蒙古。
因此,察哈爾部大汗作為最正統的黃金家族後裔,“全蒙古大汗”頭銜的持有者,他親自去“征討”了葉爾羌並取代後者的統治,至少從“法理”上而言沒有人能置喙——咋滴,你還能比人家那個黃金家族血統更正?
其實不止是占據葉爾羌之時察哈爾部有這個優勢,高務實擔心他們後續繼續往西逃竄占據安集延也同樣考慮到了這一點。
如果套用某戰犯係列遊戲的說法,就是察哈爾部大汗實際上可以宣稱整個蒙古帝國最大疆域內的所有領土——你甭管他是“強宣稱”還是“弱宣稱”,反正他起碼可以宣稱,而且當地總會有一部分人肯買賬,而大明就真的連宣稱權都沒有。
你總不能說,我是來收複漢唐故土的吧?這說法隻能內宣,用來提振大明國內的朝野士氣,用於外宣是沒有當地人會認可的,因為當地早就沒有漢人了——極個彆行商除外。
所以,葉爾羌收複之後,無論七河地區和瓦剌地區的征服戰爭打得如何,明軍主力都必須暫時留在葉爾羌當地維穩,沒有幾年時間很難繼續出擊。
在這段時間裡,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一來是需要在當地建立有效統治,安撫當地百姓;二來還需要建立穩妥的運輸交通線,確保能在伊犁河穀開發初見成效之前保障當地明軍的補給;三來還需要想辦法往當地遷徙漢族人口,以軍戶為主、民戶為輔,將伊犁河穀牢牢控製起來,並且支持和指導伊犁河穀的軍屯、民屯。
在這一切都完成之後,也就是伊犁河穀已經具備供給駐西域明軍補給之後,朝廷才能考慮發起進一步的西征作戰,拿下費爾乾納盆地,打造伊犁河穀之外的另一個“西域犄角”。
到這兒,事情才轉回到了“此時的費爾乾納盆地恐怕很不好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