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價格戰,對於高務實而言真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說熟悉,是因為他前世聽得太多;說陌生,是因為本世聽得太少。
前世的紅朝各類價格戰打得那叫一個異常激烈,身為消費者或許可以暗自竊喜,但如果是置身其中的相關方,恐怕就是驚心動魄了。
不過,作為當時一個三四線城市下轄的鄉鎮乾部,價格戰對於高務實的影響還算有限。至於本世,京華起家時走的是技術壟斷+上層嗬護,發家之後則是因為資本充裕度極高,往往都無需進行什麼價格戰。
現在,價格戰來了。
事情既然發生,作為多少學過一些經濟學的高務實而言,自然很快明白過來紡織行業現在爆發價格戰是理所當然的事,反倒是他沒有提前做出預計才是真正的疏忽——說到底,還是因為太忙了,一邊要當好朝廷的首輔,就難免在另一邊顧忌不上京華的發展變化。
價格戰為何爆發,這自然是高務實學過的知識,縱然多年未曾用到,卻也不至於遺忘,大致上有如下幾種可能
其一,供過於求隨著生產力的提升,某些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降價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應對措施。大量企業或者幾個龍頭企業都如此辦理,價格戰也就爆發了。
其二,市場需求不足儘管有些行業的產能出現過剩,但在另一些行業中,由於其他一些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消費者普遍持保守態度,主動或者被迫地降低了消費水平,這也會導致價格戰的發生。
其三,產品同質化在很多行業中,產品之間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這就迫使企業不得不通過降價來吸引消費者。
其四,市場競爭激烈由於中國自古以來的特色就是“廣土巨族”,除了少數割據時代,大多數時候都能形成一個統一大王朝,因此整體而言是一個“超大型統一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競爭往往尤為激烈,尤其是在必須消費品如糧食、布料等領域,降價自然就會成為最常見的營銷手段。
其五,企業(或家族、門閥、財閥)戰略選擇對於一些強勢豪門而言,他們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采取低於成本價格的策略在某個地區市場進行傾銷式賣出,以達到控製市場的目的。
在京華這樣的商業霸主出現之前,這種打法一般局限於該豪門勢力覆蓋範圍之內。比如一個縣、一個府或者更大一點,但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很少有家族的實力能強大到控製一個省級市場。
然而在京華出現之後,這種情況就開始出現變化。由於京華過於巨大的體量,作為它的競爭對手們自然就會發現,單打獨鬥是完全無法與京華競爭的,他們必須形成某種聯盟,要不然就隻能投降轉業,讓京華把他們原有的市場吃乾抹淨。
於是,商業資本最為密集的江南地區開始形成了江南財閥同盟——儘管沒有歃血為盟,也沒有真的形成某種固有組織,但確實聯合起來了,目的就是協調各大財閥世家統一行動,“反抗京華壓迫”。
這就說到價格戰出現的原因之六,即市場份額爭奪在後世,擴大市場份額是企業追求的重大目標之一,而在價格透明的正常商業市場中,降價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京華對大明全國的凡其涉及的領域幾乎都有獨特的優勢技術先進、資本充裕以及政治資源背書。
在這種情況下,京華搶奪市場份額通常都是簡單且直接因為技術先進,所以我產品競爭力強;因為我資本充裕,所以我可以降價促銷,甚至有時候稱得上傾銷;因為我背後有幾乎天下最強的政治背書,所以我無懼你們背後搞鬼。
這樣一來,壓力就給到了競爭對手。江南財閥一開始覺得隻要大家聯合起來,統一按照某一價格來進行銷售,就能達到穩定市場價格的目的,從而確保利潤。然而現實是京華給了他們一個響亮的耳光——京華紡織根本不管他們的統一定價,直接按照自己的銷售思路來。
結果自然毫無疑問,消費者又不傻,你張家的布賣一兩時,京華的布隻要八錢,而京華的布甚至質量還要略好一些,那我傻了才不去京華買布啊!
這就可以引出第七和第八條導致價格戰的原因。其七,獲取先行優勢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率先降價,那麼它在短期內就能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並有可能在未來繼續保持這種優勢。拋開京華自行創造的新市場不談,當京華加入某一舊有市場時,往往都是如此開局。
而第八點也就更直接了,薄利多銷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盈利,而降價至較低價位可以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從而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
之前多次說過,京華內部的各部門實行的是自負盈虧模式,但沒有細說的是在“自負盈虧”背後是什麼。其實既然要自負盈虧,自然背後就會有“分紅激勵”、“末位淘汰”等相應的獎懲機製,否則高務實早就虧破產了,哪還有京華如今的商業巨無霸出現?
基本上,除非高務實下令各部門進行聯合調配——比如現在西北方向的京華各部就都要為西征出力——否則京華內部不僅不會聯合行動,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錯位競爭。
比方說,京華鋼鐵和京華基建兩個強力部門,就有時候會因為一些重合產品打得不可開交,而一般來說這些事雖然會有報告送達高務實案頭,但高務實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管。不是沒有人為此“鬥膽進言東家”,但高務實一般會回答說“有競爭才有進步。”然後繼續不管。
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京華各部的管事之人自然一切以競爭為導向,對內要競爭,對外更要競爭。畢竟道理明擺著不管是我要分紅,還是我要“進步”,首先都必須先提高盈利,因為盈利才是京華各部(甚至包括需要直接參與戰爭的相關部門)首要考核目標。
如此,京華紡織會怎麼做,那還用詳細說明嗎?我京華是“京華紡紗機”的發明者,旗下還擁有京華工匠學堂輸送過來的源源不斷的技術人員。我可以不斷改進提高紡紗機技術,可以不斷優化生產組織模式,最後降本增效,達到“靠技術可以碾壓你們,靠質量依然碾壓你們”的目的。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江南財閥們的生產和銷售壓力自然是一步步升高,最終達到一個難以對抗的地步。但江南財閥之所以能成為財閥,自然不會蠢到傻傻看著最終日期來臨。
他們在感覺到危險之後就很快聯合起來,先是意圖在政治上動搖高務實,失敗之後也絕不拖延,馬上回到商業主戰場上(但政治上也沒完全放棄),直接開打價格戰,希望搶回市場、逼迫京華讓步。
或許有人會懷疑,京華的優勢那麼大,江南財閥怎麼會認為價格戰有用呢?其實,價格戰隻是商業層麵的反應,他們也未必真的認為單靠價格戰就能逼迫京華退讓。
他們的真實目的是把事情鬨大,鬨到高務實不得不正視江南商戰的激烈程度,從而考慮做出妥協。
高務實會因為江南商戰過於激烈就放棄京華已然擁有的各種優勢而做出妥協嗎?當然有可能會,而且妥協的概率很大。
為什麼?因為江南財閥很清楚,高務實的“主業”從來都不是商人,他是朝廷首輔、一派黨魁;他是六首狀元、士林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