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廿)新槍:萬曆三式!_大明元輔_免费小说阅读网 
免费小说阅读网 > 玄幻魔法 > 大明元輔 >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廿)新槍:萬曆三式!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廿)新槍:萬曆三式!(1 / 2)

binf/b/div高務實是個大忙人,顯然不會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比如今日的這場騎射比試。他安排這場騎射比試,比試本身並無太大的意義,頂多是陪孟古哲哲消遣一番,順便讓皇帝知道他並非貪戀權柄之人——您看我閒下來其實有很多樂趣的。

那麼,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是要經由這次比試來挑選萬曆三式步槍與騎槍,而這件事如果有皇帝在場,效果則會更好。

萬曆二式步槍問世已經有好些年頭了,這些年來其實也經曆了一些小改款,甚至因為高務實對大明騎兵的改造而誕生了衍生款,即萬曆二式騎槍。

然而,這些小改款還真就隻是名副其實的“小”改款,大多時候隻是調整一下槍托樣式,使其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之類的改動。多年來最大一次改進也不過是調整了瞄準係統,而對於槍械的主體構造,則可以說是十餘年毫無變化。

你當然可以說這是當前科技的局限性,但高務實卻更傾向於這是因為萬曆二式缺乏競爭者。沒有競爭就難以進步,這個道理不僅是高務實,其實大家都懂,但當前的局麵卻偏偏就是萬曆二式真的沒有競爭者。

從世界範圍內來說,萬曆二式這款槍械相比當代其他槍械而言,技術跨度本身並不算大,因為早在1547年時,燧發槍就已經由法國槍炮工匠兼鐘表匠馬漢發明了。然而一項發明從問世到普及是需要時間的,歐洲軍隊批量裝備燧發槍卻要推遲到一個世紀之後,也就是大概在1650年先後。

萬曆二式顯然打了個時間差,在高務實的推動之下,基本上使得大明軍隊比原曆史上的歐洲軍隊提前七十年批量裝備了燧發火槍——不過隨著西班牙人從南疆進口火槍,這一技術領先未必能維持多久。

說到底,“燧發”這件事從原理上來說並不困難,其製造工藝也談不上什麼科技壁壘,歐洲的技術工匠們隻要看到萬曆二式就能仿製。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當初南疆方麵絕大多數人都反對向西班牙人出口萬曆二式,但高務實依舊毫不猶豫的批準了——這玩意敝帚自珍沒有意義,你不出口,無非是逼人家自己研究製造,何必呢?還不如多賣點錢,反正西班牙人深陷歐陸戰事,不可能跑來和大明、和南疆交戰。

至於說技術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這當然要麻煩一點,但影響也不會很大——前麵不是說了嗎,法國人幾十年前就有這技術了。他們沒有大批量裝備,必然是他們有他們麵臨的問題,至於具體是什麼問題,高務實現在可懶得琢磨。

當然,除了燧發之外,萬曆二式還有一些其他優點,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紙殼定裝藥。不過這和燧發一樣,本質上隻是理念先進,製造難度約等於無,屬於看了就會的那種,同樣沒有技術壁壘。

技術壁壘,這才是高務實追求的。隻有具備技術壁壘,才能在較長時間裡確保領先,確保不會輕易被對手追平。

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前的這個時代搞技術壁壘卻非常艱難,畢竟歐亞大陸的科技水平相差不大——歐洲不必說,西亞的奧斯曼帝國現在也還沒有衰落,東亞則有大明,大家的軍事科技雖然各有側重,但整體來說還在同一檔次,沒有拉開代差。

所以,即便在萬曆二式剛剛批裝的時候高務實就已經下令研發萬曆三式,但直到將近二十年後,京華兵工才拿出了新產品——這還是在高務實時不時親自點撥的前提下才完成的,足見其中困難。

那麼,萬曆三式為什麼會難產二十年之久?答案是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線膛槍,並且為了解決線膛槍帶來的問題而采用了新式彈丸。換句話說,這是一個係統工程,並不隻是造一把槍而已。

在高務實這個穿越者看來,“膛線”無疑是槍管的靈魂。由於膛線可以給彈頭賦予旋轉的能力,所以在彈頭射出有膛線的槍管之時,往往會因為彈頭自轉而獲得更遠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

這個原理其實就跟小孩子玩的陀螺一樣,因為彈頭旋轉而大大提高了彈頭射擊之時的穩定性。

這也是現代軍隊除了一部分自帶尾翼,或者沒有必要采用線膛的彈藥采用“滑膛”發射以外,剩下的基本都是以“線膛”為主的主要原因。

但這裡卻有個問題,在十七世紀(1601-1700年)的歐洲,當時明明已經有了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線膛槍”,也就是“來福槍”,可當時的歐洲軍隊卻還是更喜歡沒有膛線的“滑膛槍”,為什麼呢?

要知道,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就一直都被很多歐洲軍隊大規模裝配的燧發槍,其中又可以細分為“燧發線膛槍”和“燧發滑膛槍”,但歐洲軍隊所裝配的卻絕大多數都屬於沒有膛線的“燧發滑膛槍”。

而且,這種情況更是一直持續到了1848年,也就是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在跨越了近兩個世紀以後,沒有膛線的“燧發滑膛槍”才被有膛線的“燧發線膛槍”逐漸取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是不是因為線膛槍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沒有趕上歐洲軍隊更新武器的風口?

誠然,線膛槍出現的時間確實比“滑膛槍”要更晚一點,畢竟“線膛”也是基於“滑膛”的基礎才衍生出來的。可問題是,早在公元1420年,也就是十五世紀初期,神聖羅馬帝國(德意誌)紐倫堡的一個鐵匠,就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線的線膛槍,隻不過這個時期的“膛線”還是直的罷了。

因為這個鐵匠當時所考慮的並不是提升彈丸出膛之時的穩定性,而是為了減小裝填彈丸之時的“摩擦力”,從而達到對裝填速度的提升。畢竟從槍械後麵裝填彈藥的“後膛槍”在十八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都是從槍管前麵裝填彈藥,還得用“送彈棍”把火藥和彈丸壓實,操作極為繁瑣,整個流程折騰下來,一分鐘能擊發一次都已經算是高效了。

直到1476年,螺旋型的膛線才出現在了意大利的文獻記載上。這也就意味著,從十五世紀末期開始,“膛線”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經開始凸顯。

然而剛才說了,歐洲普遍裝配燧發槍的時間更是還得推遲到17世紀中葉,那麼在15世紀末期到17世紀中期這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難不成就沒有軍隊使用過“線膛槍”嗎?

那當然不可能,自然還是有的,丹麥軍隊就曾於十七世紀初期裝配過“線膛槍”,可最終還是沒有將“線膛槍”在戰場上普及。

按常理來講,線膛槍明明具備著射程遠、精度高的優勢,應該迅速紅遍歐洲甚至全球才對呀,為何直到19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歐洲軍隊接受並普及呢?

雖然相對於槍管結構更為簡單的“滑膛槍”而言,線膛槍的精髓就在於槍管結構上,螺旋型的“膛線”也讓其對製造工藝的要求更為苛刻,而且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會提升不小。

那麼最終所體現的,也就是“線膛槍”的造價相對“滑膛槍”要更為昂貴。

但這並不能真正說明問題的所在,因為縱觀歐洲的戰爭發展史,歐洲的這些國家貌似就從來沒有在意過一把武器的造價到底有多高。他們更在意的其實還是武器的性能,或者說是求精而不求多。

這就好比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風潮,歐洲人所追求的,真是那些所謂的騎士榮耀、騎士精神嗎?

並不是,因為不管是騎士榮耀、還是騎士精神什麼的,其實都是在騎士出現以後才衍生出來的產物。而“騎士”的誕生,則是一個實打實的戰爭產物。

為了追求所謂的“絕對碾壓”,追求更高的防禦以及更高的攻擊力,歐洲中世紀的貴族這才大張旗鼓的推行了“附庸製度”以及“采邑製度”,不遺餘力地打造出了一個個造價昂貴卻真正武裝到了牙齒的“重裝騎士”。

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由德國研發的“巴黎大炮”,體型碩大且造價極為昂貴,但這些終究都是其次,因為“巴黎大炮”以它那將近120公裡的射程,完美的體現出來了德國人當時對“極致射程”的追求。而當時的普通火炮,射程能達到20公裡都已經算得上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既然如此,“線膛槍”的造價劣勢在它那遠超滑膛槍的射程和精度麵前,屬實稱不上是什麼大問題了。至少在長期處於各種戰爭之中的歐洲,殺人的效率一定比武器價格更重要。



最新小说: 直播算命:算的太準被土豪盯上了 身為錦衣衛我隻手遮天有問題嗎 穿越東京泡沫時代 病美人三步一喘!竹馬搖尾抱回家 苦境:從掀桌曠世窮武開始 重啟05 官海沉浮之美人淚 重生漁村:從截胡村花阿香開始 重生港島,主導科技戰 巫師從修驢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