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唐朝將西域納入版圖的初衷,是為了保護中原免受匈奴、突厥之類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漢朝時,匈奴勢力強大,多次南下侵犯中原,甚至圍攻長安,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而匈奴勢力橫跨萬裡疆域,不僅在中原王朝正北方向可以施加壓力,從西域方向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
為了抵抗匈奴,漢武帝不惜付出血的代價,最終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取得,為漢朝進軍西域提供了跳板。
如果西域落入匈奴手中,中原隨時會再次受到威脅。因此,漢武帝決定西出函穀關,消滅西域諸國,確保西域牢牢掌握在漢朝的統治下。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收複西域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保衛中原的戰略需要。唐朝之所以大舉出兵西域,也是因為當時突厥汗國的強大對唐朝的邊疆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收複西域後,可以瓦解突厥汗國的力量,保證唐朝北方邊防的安全。
然而,明朝呢?明成祖朱棣北伐取勝後,明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但是,明朝的都城南京位於東南沿海,距離西域較遠,即使遷都北京,距離西域仍然遙遠。
另外,彼時殘元分裂、碎了一地,最大的兩股勢力也不過韃靼、瓦剌,對於明朝的中原地區來說,西域並不存在實質性的威脅,因此明成祖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擔心西域會成為中原的心腹之患。
漢武帝時,派大軍西征,可見他對西域的重視。漢軍出函穀關,曆經沙漠,與匈奴血戰。最終,漢軍取勝,占領了肥美之地,西域諸國紛紛臣服。
唐朝時期,行軍總管蘇定方等大將率十萬大軍披荊斬棘,與高昌國大戰三日,最終攻克高昌城,之後逐步使整個西域歸屬唐朝。這些往事無疑顯示了漢唐時期對西域的控製,也緩解了當時北方邊防的壓力。
可是明朝時期,由於西域地理位置偏遠,距離北京數千裡之遙,即使發生變故,也不會直接威脅到京城的安全。因此,明成祖不必像前朝那樣憂心忡忡地派出大軍遠征,以完全解除西域的威脅。
這樣一來,都城遠離西域這個先決條件,就使得明朝朝廷對西域的關注度大大降低。統治者也就無意像前朝那樣大規模用兵,花費無數錢糧兵士,去收複一個對中原沒有太大戰略意義的遙遠地方。以上這些,可以看做是明朝沒有花大力氣“經略”西域的政治因素。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有經濟因素。中國曆史之中有個大趨勢,那就是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呈現出逐步南移的趨勢。到了明朝時期,這種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長江下遊一帶設立首都,建立權力中心。這個地區原本就人口眾多,工商發達。明朝建立後,南方城市的繁榮更是突飛猛進。相比之下,北方地區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實在無法與南方的繁榮相提並論。
隨著經濟發展差異的顯現,明朝朝廷對南方的關注自然比北方更甚。西域雖然距離北方邊境較近,但是北方對明朝的經濟貢獻已經遠不如南方重要……甚至接近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因此,西域在明朝統治者心中也就難免黯然失色,不再是必爭之地。
同時,當時明朝在南方沿海的造船業蓬勃發展,頻繁下西洋,開啟了海上貿易的新篇章,也為明朝打開了全新的視野。因此,明朝的目光轉向了遙遠的海外,自然也就失去了收複西域的興趣。
當時,江南地區的杭州、蘇州等城市在元朝末期就已經非常繁榮。到了明朝,這些城市更是達到了全盛時期。明成祖曾讚歎蘇州為天下第一區,其富裕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戰爭長期肆虐的北方地區,破敗不堪,百業凋敝。臨近北方邊疆的西域,由於未能從繁榮的中原地區獲取大量資源,在明人眼中已經將其視為貧瘠落後的象征。
當然,如果還要深究的話,關中本身的衰落也是明朝對西域失去興趣的另一大因素,不過這要說起來就難免長篇大論,不如就此打住。
總而言之,政治上沒有緊迫性,經濟上沒有必要性,可以看做是明朝此前幾乎對西域毫無興趣的兩大根源。
高務實知道,要說服皇帝堅定西征,就必須要從這兩方麵入手。
——
感謝書友“書友20170107012220447”、“書友161226103059108”的月票支持,謝謝!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