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駱韶握了握拳頭:“你是承發房的人,簽收文書時,應該看清楚是哪裡發來的文書吧。”
趙謙深吸了一口氣:“金陵,戶部。”
“戶部?”
駱韶驚訝不已。
趙謙看向駱韶,吞咽了下口水:“如此說來,縣尊背後站著戶部中人?”
駱韶想了想,隻有這麼一種可能。
趙謙還是有些不解:“可戶部發文書,為何要發兩份?”
駱韶想不明白,隻好說:“至少證明——咱們的知縣不簡單啊。到路口了,各自回家吧,明日一早,好好當咱的吏員。”
趙謙拱手,與駱韶在路口分彆。
縣衙二堂。
顧正臣看著朱大郎的文書,心有餘悸。
試點養廉銀,老朱是打心裡不同意,他隻顧著盤算大的賬目,粗略統算,天下府州縣全部施行養廉銀,將會吃掉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
乍一看,這個算法沒問題,各地府縣那麼多官吏,照顧周到,確實需要耗費巨大財政。
但問題是,經濟賬不是會計賬,隻看簡單的數字增減。
誠然,大規模的養廉銀必然會吃掉巨大財政,但因此帶來的隱形收益被忽視了,朱元璋也沒看到潛在的貪墨蠶食,沒有看到盤削過重之下的百姓隻能是日子越來越苦,隨之而來的土地兼並,佃農增多問題,沒有看到廣大百姓對天災**抵抗力的下降,隨之帶來的賑災成本,沒有看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死氣沉沉,就連消費,都謹小慎微。
老朱出身農民,從小沒接受過九年教育,過早踏入“社會”,走的還是黑社會,反朝廷,打打殺殺,搶地盤,做大做強的路,雖然跟著一群文臣、謀士學過不少字,會讀書,可他不懂經濟。
老朱的財政觀,大致類似於割韭菜,一年割兩茬,數額對上了就成。
三千萬石,不少了。
日後也不要增加了,就這麼多,夠用了,多了擾民。當然,日後也不能減少,給我征收上來,年年按照這個數額弄差不多就行。
一個連財政都想要固化的皇帝,你指望他懂經濟?
顧正臣暗暗歎息,老朱是個固執的人,想要說服他並不容易,這一次默許句容縣衙施行養廉銀,估計還是看在馬皇後、朱標說情,看在那四千貫錢的麵子上。
但這種默許,有時間期限。
不準自己動用縣銀,不準自己找士紳、百姓要。說白了,自己想試點搞養廉銀,就必須想方設法賺錢,用賺來的錢去補養廉銀的窟窿。
佛門送來的一千貫錢,大概能支撐縣衙養廉銀發三個月左右。換言之,三個月後,這一千貫花完了,自己沒賺到錢,養廉銀的事就到此結束,莫要再提。
顧正臣揉了揉眉心,很想問問老朱:
沒有明麵上的這筆養廉銀,會有多少暗地裡的“養家銀”?
隻是這話不能說,老朱聽到了,說不得今年就會出現洪武第一大案,名字大概叫個什麼“胥吏貪腐案”、“奸貪小人案”之類的……
雖然過程有些驚心動魄,好在朱大郎把事情辦成了,不怕有人打著養廉銀的幌子折騰自己了。
戶部的文書,更令人頭疼。
句容縣今年的秋稅,一律折色棉布。
所謂折色,指的是原定征收的稅糧,改征其他實物或貨幣。
也就是說,米麥為本色,隻要繳納的不是糧食而是其他東西,如金銀、錢鈔、絲絹、藥材等等,都叫折色。
局部的折色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山裡沒地沒田,但有藥材,可以拿藥材折色稅糧。
但範圍性的折色,是很折騰人的。
比如這一次,戶部要求句容縣秋稅折色棉布,這就意味著,不管你家收了多少米,縣衙一律不收,隻收棉布。
啥,你家沒種棉花。
那還愣著乾啥,去城裡買棉花啊。
城裡棉花也不多,那啥,你去其他地方看看,鎮江也是有棉花的,實在不行去揚州,鳳陽,淮安,再不行,托人去山東買。
彆給咱講那麼多,縣衙隻要棉布,買不到棉花,紡不出棉線,織不出棉布,都是你自己的事,不是衙門的事。
今年秋稅,隻要棉布,給夠了棉布,才算你們繳夠了稅糧。給不夠,那不行,你小子還想偷稅漏稅,抗繳不成?
折色棉布!
顧正臣很頭疼,這就是個坑,是誰出的主意,老朱怎麼想的,戶部的人乾什麼吃的,下這麼一道破家的命令……(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