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臣將頭沉入盆中,清涼的水刺激著神經。/br起身,擦麵。/br顧正臣進入二堂,翻看起山洞裡拿來的賬冊。/br賬冊中的第一筆交易始於洪武元年五月,結束於洪武六年五月。/br洪武四年之前的賬冊,記錄規範,石灰日產量,月產量,庫存量,運出量,在冊礦工人數,售賣收益,日常支出,結餘所得記錄得十分詳細,甚至還記錄了糧食數量的增減。/br但在洪武四年元月之後,賬冊記錄就顯得混亂無比,石灰日產量、月產量時不時缺失,日常支出、結餘所得等關鍵賬目也是隨意填寫,甚至還存在著計算錯誤。而在冊礦工人數,糧食增減等數據,更是一片空白。/br這意味著在洪武四年初,記錄賬冊的賬房換了,從一個專業之人,換成了一個業餘之人。/br最令顧正臣感覺到疑惑的是,洪武四年開始,石灰產量銳減,從洪武三年每個月平均八千斤,銳減到洪武四年每個月平均三千斤,而這個數目到了洪武六年五月時,僅僅隻有三百斤。/br雖後麵的賬冊紕漏眾多,但從一個個記錄的數據裡不難看出,這些數據大致還是可信的,產量這個數字,錯幾次可能,連著錯幾十次不太可能。/br顧正臣找遍賬冊,命人一起找尋,也沒找到洪武六年五月之後的賬冊,聯想到礦山裡隨處可見堆積成山的石灰岩礦石,再看賬冊,似乎今年六月至九月,礦山裡再沒有安排人燒石灰石,製石灰。雖然沒有製石灰,但礦工依舊日日鑿石頭,並沒有停止過。/br從賬冊來看,礦山人數最多時,達到了四百二十人,賬冊沒有提供最少人數,但顧正臣解救出來的礦工,僅僅隻有六十二人。/br從四百餘至六十餘,銳減幅度之大,令人不安。/br關鍵的時間點,在於洪武三年十二月,這段日子裡,礦山一定發生了變故。/br楊亮再一次進入二堂,見顧正臣依舊在翻閱賬冊,不由地:“縣尊,你還是出去一趟吧,那些礦工的家眷在大門外等著,他們想當麵謝恩,這都一個時辰了,也沒一人離開。”/br顧正臣抬頭看了一眼楊亮,再次低下頭翻看賬冊:“謝恩?縣衙讓他們吃了幾年苦頭,日子過得如此艱難,不過是還給他們原本應該的日子,哪裡來的恩?讓他們回去,好好過日子吧。”/br楊亮無奈,隻好走至縣衙門外,對眾人喊道:“縣尊正在處理案件,無暇來此,給大家傳話,好好過日子,都散了吧。”/br“這怎能成?”/br“不見縣太爺,我們不走。”/br“對,做讓有良知。”/br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走了出來,看著眾人:“縣太爺是個好官,讓咱們的親人回家了,咱們就莫要給縣太爺添麻煩,都在這裡,朝著縣衙磕幾個頭,散了吧。”/br眾人聽聞,紛紛應下。/br礦工及其家眷,跪在縣衙大門外,黑壓壓一片,重重叩頭。/br句容百姓見此狀況,對句容縣衙的印象大為好轉,多年崩壞的縣衙威望,丟失的正義,開始了緩慢的修複與回歸。/br整一日,顧正臣都在翻閱賬冊與礦工提供的資料,直至黃昏日落,即將散衙時,顧正臣突然下令升堂。/br一乾衙役匆匆準備,水火棍敲打著地麵,威武聲綿長。/br“提審王虎、周八。”/br顧正臣傳令。/br很快,王虎、周八便被押至堂上。/br顧正臣目光銳利,盯著王虎、周八兩人:“你們二人不是礦山大案的主謀,而是脅從。若積極配合審訊,坦誠線索,本官可以酌情為你們減刑,免於一死。若你們對抗審訊,拒不交代實情,便是為惡幫凶,唯有死路可選,清楚嗎?”/br王虎、周八跪呼:“清楚。”/br顧正臣麵色嚴肅地問:“礦場之中,礦工最多時有多少?”/br王虎、周八支支吾吾。/br驚堂木響起,王虎打了個哆嗦,連忙:“太爺,礦工最多時到底有多少人,我們也不清楚,大致有三四百。”/br周般頭附和:“應該在四百左右。”/br顧正臣微微點頭,這個數目與賬冊上的數目對得上,繼續問:“礦工原是好端端運作,為何在洪武三年冬日,突然大批量調走礦工?”/br王虎擦著額頭的冷汗,回道:“至於什麼緣故,我等並不知情。這是郭百斤下的命令,他提供名冊,讓我們提走一批礦工。”/br顧正臣眼神一亮。/br王虎的話坐實了一點,那就是大部分礦工並沒有死在礦洞塌陷事故裡,而是被有意調走!/br“本官問過礦工,他們在提人時,你們二人皆參與其鄭吧,被提走了多少礦工,這些人又被送到了何處?”/br顧正臣追問。/br王虎盤算著,有些拿不太準地:“自洪武三年臘八開始,持續了半個月,共提走了大致三百餘人。這些人都被送到空青山的一處山洞裡,之後有人負責接管,我們便返回礦山區域,具體他們人被送到了何處,我們並不知情。”/br“空青山?”/br顧正臣皺眉。/br書吏林山提醒道:“縣尊,空青山位於武岐山以東,兩山以密林相連。”/br顧正臣微微點頭,看向周八。/br周八急忙:“確實如此,每次郭橙押人至空青山山洞之後,我們便會撤走,並不留在那裡。”/br“那個山洞,你們知道路吧?”/br顧正臣詢問。/br王虎皺了皺眉頭,無奈地:“知道路,隻不過去了也沒用,那個山洞自今年五月開始就沒再使用過。”/br顧正臣低頭沉思,問:“自今年五月開始,為何礦山沒有再燒製石灰?”/br王虎搖頭。/br周八也表示不知。/br王虎突然想起什麼,:“郭橙曾,石灰暫時夠用了,可能是這個緣故。”/br“夠用了?”/br顧正臣疑惑不解。/br如果洪武六年五月份時,石灰夠用不再燒製石灰,那為何又要留六十餘人繼續挖礦?/br夠用?/br難道是因為城牆工程的石灰用量足夠了?/br但問題是,洪武四年時,金陵城牆建設如火如荼,為何在這個時間點上突兀地大量調離礦工?難道在洪武四年時石灰供應也飽和了?/br這不符合邏輯,從賬冊來看,洪武三年時產量不斷增加,這意味著產量始終跟不上需求,郭百斤這才不斷催促生產,擴大產能。/br沒道理在需求量最大的時候,突然減少了產量,難道買家那裡出了問題?/br可即使工部換了人,也不妨礙郭百斤出手石灰,這是修造城牆的重要物品,采購人員不需要管哪裡來的東西,隻要質量過關,數量夠,給產能對應的人工糧食就夠了。/br再了,彆人賣石灰都是真人工,真成本,而郭百斤的人工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是工部搞個競標,也沒人能競爭得過郭百斤啊。/br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誰在采購金陵城牆的石灰,都不妨礙郭百斤賣石灰,意味著這筆生意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br洪武四年開始,礦工少了,產量銳減,但每個月都還有出貨,這也明石灰生意依舊在做,銷路並沒有斷絕。/br“有礦工,有產量,有銷路,有利潤,竟然突然自斷雙臂,主動降低了產量,減少了利潤,這不像是生意人能做出來的事。”/br顧正臣皺眉沉思。/br追求利潤,是生意饒秉性,可他們又為何偏偏舍了這部分利潤?/br那些被調走的匠人,到底去了何處,又被安排做了什麼,難不成換了個地圖繼續挖礦?/br“句容的石灰礦山多不多?”/br顧正臣看向林山、楊亮等人。/br林山微微點頭:“回縣尊,句容石灰礦山很多,武城山、九華山、硯山嶺、鬆林山、空青山、大卓山等地都有石灰礦產出。”/br顧正臣揉了揉眉心,難道那一批人隻是換了個礦場挖石灰石去了?/br可據林三財、孫二口等礦工所言與自己親自勘察,武城山裡的石灰礦遠遠沒有枯竭,而且開礦的難度也不算大。/br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必要減弱一個成熟的礦場,分散人力去另一個地方挖石灰礦?/br顧正臣拿不準這些饒意圖,看向衙役韓強:“你帶王虎、周六與三名衙役,去找尋空青山的山洞,要仔仔細細,一寸一寸地摸索,找到任何物件都要帶回來,速去速回。”/br“遵命。”/br韓強等人已經不怕前往武城山了,山中猛虎都是人裝的,而真正的猛虎,已經被郭百斤等人給射殺,還活捉了一隻,結果便宜了顧正臣。/br顧正臣思慮著種種疑點,對楊亮:“將郭百斤押上來!”/br郭百斤已經看不到了,手臂也斷了一條,雖然烙鐵止了血,畢竟是重傷,顯得十分虛弱。/br“跪下!”/br衙役將郭百斤按在地上。/br顧正臣冷冷地看著郭百斤,直指核心:“郭百斤,你是收到誰的命令,將武城山的礦工轉移出去?你背後之人,到底是誰?”/br郭百斤聽著顧正臣的聲音,臉變得猙獰起來:“顧正臣,你如此對我,他日必百倍加於你身!”/br顧正臣起身,從桌案中抽出一根令簽,緩步走了出來,至郭百斤身旁,將令簽丟在地上,冷冷地:“身為罪犯,竟敢威脅朝廷命官,當真是不知死活。來人,杖三十,讓他清醒清醒。”/br(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