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
顧正臣很是疑惑,廖永忠是德慶侯,但大明的侯爺也好,國公也罷,隻有俸祿沒有封地,侯府裡麵並不需要大量百姓,缺下人招募便是,實在不行多收幾個義子、義女。
哪怕是廖永忠買的地多,雇傭一些周圍的百姓耕種便是,公然打一萬多百姓的主意,這不是刨地,是刨坑,能埋人的坑。
朱標看出了顧正臣的不解,歎息道:“德慶侯並非為一己之私,而是想要將這批百姓送往鳳陽耕作。隻是戶部認為人口過萬,安置不當很易傷民。前兩年是朝廷在鳳陽安置過一些百姓,百戶人家是竟跑了三十餘戶,一些百姓不敢回籍貫之地,竟成了遊民、乞丐、甚至是劫匪……”
顧正臣有些擔憂。
後來明代有人編排朱元璋,寫了一首《鳳陽花鼓》:
說鳳陽,說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且不說寫這詞的人是不是被老朱家給整過,但顧正臣可以斷定,這家夥沒有實事求是地說話。
鳳陽本是好地方,這話假得很。
在沒老朱的時候,鳳陽就窮酸得要命,老朱的家人多少都死在了那裡,不是災荒就是瘟疫,你敢說那是什麼好地方?
從地理氣候上來看,那裡確實是個多災的地方。
平時降雨少,旱災頻發。一旦到了雨季,那地勢低窪的鳳陽等地立馬就成了“泄洪區”,澇災隨之而來。
可偏偏老朱是惦記家鄉,念舊,這些年來不是在兩浙調人口填充鳳陽,就是從山西等地移民鳳陽。之前是考慮到帝都需要人氣,移民也就移民了,好換個鳳陽戶口。
可現在中都都是爛尾樓了,犯罪的官員都發配過去墾荒了,就沒必要再去坑害這一萬多百姓了吧?
顧正臣開口道:“殿下,這一萬百姓發至鳳陽,三年未必能安居樂業。可若是將他們發至泉州府,臣可以保證,三年讓他們食能果腹,衣能蔽體,居有其所。”
朱標苦澀地搖了搖頭:“這事孤說了不算。德慶侯插手讓事情變得麻煩起來,許多官員都在盯著這些百姓去向。若父皇不將他們安置在鳳陽,日後再從其他地方遷移百姓便不太好辦。你若想帶走這些人,難的是堵住悠悠眾口。”
顧正臣看著朱標,忽然明白過來。
朱標不希望這批百姓去鳳陽,但他是太子,不便於出麵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說話,所以他說起這件事,真正的目的是讓自己出手。
興許朱標也十分清楚,去鳳陽多少人,便是苦多少百姓。
顧正臣點了點頭:“臣會儘力,給這些百姓一個安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