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是假?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有底。
徐達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馮勝、李文忠也都不說話了。
顧正臣這些年來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在場的人可都看得很清楚,他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大明,對不起朝廷的事,相反,他為朝廷、為大明做了許多有利有益之事。
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想要站穩遼東,不出動二十萬兵馬遠征幾是不可能;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邊鎮到現在還會嚴重缺乏戰馬;如果不是顧正臣,大明不會開海,也不會什麼蒸汽機船。
哪怕是攻取雲南,沒有遠火局的支持,明軍絕不會如此迅猛,在梁王根本沒反應過來時便殺到了昆明,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
還有高麗,它現在估計還是高麗,而不是朝鮮!
許多變化,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果,但在這背後,顧正臣無論是親身參與了,還是沒有參與其中,他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局勢。
他沒撒過謊,也沒吹噓過什麼大話。
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
朱元璋以篤定的口吻說道“朕想了很久,知道這很不切實際,但這小子的恩師不是尋常之人,見識之廣博令人匪夷。”
“既然馬克思說有,那朕寧願信其有。大航海,不是為了海外飛地,也不是為了占據澳洲或其他,而是為了這畝產十五石、三十石,能活人性命的農作物!”
“朕知道,這幾年從納哈出、朝鮮那裡得了一些戰馬,雲南拿下來之後,茶馬古道再次暢通,加上民間養馬,朝廷確實能組建出兩萬至三萬騎兵,有了征討沙漠的底氣。”
“隻是——朕希望你們一個個耐心等著,等到顧正臣出去一趟,拿到了土豆、番薯,將這些莊稼在大明的土地上種出來,讓百姓不至於陷入饑荒,到那時,你們彆說收拾元廷,就是打穿草原,朕也答應!”
徐達終於明白了。
眼下士氣旺盛,兵馬已基本到位,火器也經過了幾場大規模戰鬥檢驗,征討元軍的軍事條件已然成熟。
但——
這一些都需要考慮百姓,考慮民生。
大明開國到今年也不過十四年。
十四年,呱呱墜地的嬰孩到現在還沒長起來,疲困交加的百姓還沒完全恢複過來,許多地方一遇災荒便死人的情況還在發生,比如登州府!
打仗不打仗,不能僅僅靠打不打得過,實力如何。
現在不是開國初期,百姓累死了也必須頂上去,現在主動權掌握在大明手中,什麼時候打,打到什麼程度,都是大明說了算。
晚上那麼兩三年,百姓日子好過一些,有了盼頭,再去收拾元廷也不是不可以。國力一年增一分,三年之後,那就占據了更大優勢,還能少死一些軍士。
馮勝、李文忠也想通了,朱元璋認為大航海是最重要的事,這兩年不節外生枝,保持戰略定力,以防為主,等到顧正臣找到這些高產農作物之後,再去收拾元廷。
這樣做確實更為合適,畢竟高產農作物的出現,將會讓人心空前凝聚,讓百姓也有了盼頭,那運起糧草物資來,平日裡能走三十裡的,想想土豆番薯,那還不得走個四五十裡?
隻是,這土豆、番薯,靠譜嗎?
馮勝、李文忠心有疑慮,卻不好再說什麼,畢竟皇帝選擇相信顧正臣。
徐達看了看輿圖,想起一個問題,帶著疑惑問“既然顧正臣都去了澳洲,帶來土豆與番薯不就是了,為何一直在說十月遠航,十月時,他不應該歸航了嗎?”
馮勝、李文忠對視了一眼,是這個道理啊。
朱元璋嗬嗬一笑,搖了搖頭“朕可沒說這些東西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