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失敗,導致劉備的出征隊伍幾乎全軍覆沒,許多文臣武將戰死,剛剛建國的蜀漢元氣大傷。
劉備敗退回白帝城的時候,並非東吳無力繼續追擊。
而是陸遜擔心曹魏會攻擊東吳,因此才撤了回去。
也就是說,劉備戰敗後,幾乎沒有足夠實力抵擋東吳的進攻。
幾乎沒有能力在白帝城自保,因為戰敗造成的損失太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蜀漢的未來十分擔憂,和東吳已經敵對,和曹魏又是死敵。
如果這兩家聯合攻擊蜀漢,那麼該如何是好?
如果說自己死後的接班人劉禪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那麼也許還能挽回這個爛攤子。
要是劉禪無才,那自己一生的心血豈不是付諸東流。
而諸葛亮是一個有能力治國安邦的人,如果取而代之。
那麼諸葛亮可以挽回蜀漢當前的局麵,使國家得以存續。
二是漢室已然衰落,民心早已失去。
東漢末年是漢代史上最**衰落的時期,也是曆史上少有的黑暗時期。
作為國家基礎的百姓,被掌權的那一小部分人統治著。
當他們被壓迫得快要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們不是走向死亡,就是走向全麵爆發。
張角三兄弟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於是創立太平道,籠絡信徒,發動黃巾軍起義。
從這時候開始,原本被壓榨的百姓連被壓榨的資本都沒有了。
因為他們要麼死於戰火,要麼死於逃亡途中。
隻有一部分人可以找到一塊新的土地,重新過日子。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百姓們開始不相信朝廷。
老百姓開始隱隱覺得漢室已然衰落,已經走上了末路。
實際上確實如此,即使是黃巾軍之亂被壓製,朝廷也對各地的割據勢力無可奈何,最後還被曹操掌握。
從黃巾軍之亂發家的劉備,對此一目了然,心中自然明白漢王室已經失去了民心。
劉備雖然自稱是漢王朝的繼承人,但是自己也在夷陵失敗了,僅存的民心又失去了一部分。
這種情況下,與其讓劉禪繼續守著漢家名份,然後支持劉禪的人越來越少。
倒不如讓諸葛亮創立新朝,給予百姓一個新的希望,這樣才對得起當初相信自己,追隨自己的人。
三是劉禪難以治理國家,不如做個安樂侯。
劉備閱人無數,自然從幼小的劉禪身上,看出了兒子是否有才能。
實際上,從後來曆史發展來看,劉禪雖然說不上是昏君,但絕對是無才無能之輩。
劉備也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他在臨終前,不禁為劉禪的未來擔憂。
蜀漢要完成振興漢室,北定中原的目標是十分艱難的。
就連劉備這種人傑,統禦著許多才能不下於他的文武人物,都不容易完成目標,劉禪就更加不可能。
如果因為劉禪的無才無能,導致國家衰落,甚至覆滅,那麼劉禪的下場必定淒涼。
與其如此,倒不如將國家交給諸葛亮。
而劉禪離開權力中心,做一個安樂侯,想必也是劉備願意看見的。
也正是基於這三個原因,他才會認為劉備對諸葛亮的托孤之言,也不一定是在收買人心。
也許在劉備喪失鬥誌和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時,心中可能真的想將國家交給諸葛亮。
“225年2月,諸葛亮率兵攻打南中雍闓等叛軍。”
“馬謖勸諫諸葛亮此次出兵應以攻心安撫為上策,諸葛亮虛心納諫。”
“7月,諸葛亮誅殺叛軍首領,南中地區領袖孟獲收容雍闓殘部與諸葛亮對抗。”
“諸葛亮七縱七擒最終讓孟獲心悅誠服,歸順於蜀漢政權。”
“諸葛亮沒有在南中駐兵,還給孟獲等南中地區一些有名望的人任命官職。”
“並提供金銀錢財、農耕技術供他們使用,而後班師回成都。”
“226年,諸葛亮想要出兵漢中,派遣前將軍李嚴屯駐江州,命令都護軍陳到駐守永安並歸李嚴統轄,此舉意在防禦東吳政權進攻。”
“227年,諸葛亮率兵北上駐紮漢中,他留下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臨行前作《出師表》上書給後主劉禪,然後前往沔陽駐軍。”
“228年春天,諸葛亮聲稱要從斜穀道攻占眉縣,並派趙雲和鄧芝率領兵占領箕穀充當疑兵。”
“自己親自率兵攻打祁山,遭到由張郃率領所率領魏軍的抵抗。”
“諸葛亮命令馬謖率領各軍前行,並與張郃大戰於街亭,因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而兵敗。”
“諸葛亮不得不率領百姓退回漢中,並處死馬謖。”
“自己也上書後主劉禪自降三級,當作懲罰。”
“後主劉禪改任諸葛亮為右將軍,代行丞相事。”
“此次出征,諸葛亮將天水參軍薑維收入麾下,任命他為掌管軍事的倉曹掾。”
李世民:諸葛亮應當成為臣子的標杆,讓群臣效仿。
他認為諸葛亮不僅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深諳戰爭藝術的戰略家。
諸葛亮治理蜀國,雖然十分勤勉,但是諸葛亮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擴張領土上,而沒有真正的考慮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且,諸葛亮還大興土木,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不過總的來說,諸葛亮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治理能力的名相,應該讓他的文武百官以諸葛亮為榜樣。
在蜀魏之戰中,諸葛亮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的軍隊訓練良好,紀律嚴明,作戰講究陣法,指揮若定,因而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蜀軍北進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對比決定的。
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和中道病死,在戰爭的進展和結局中隻起了局部的作用。
諸葛亮在與曹操對決的過程中,采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
五出祁山,北伐曹魏。
雖因國小力薄,未獲大勝,但以攻為守的策略方針的運用是成功的。
蜀國在艱難窘迫中與魏國對抗數十年之久,一度處於主動地位,這是與諸葛亮所奠定的基業分不開的。
“228年冬天,諸葛亮聽聞曹休兵敗,魏軍東下,關中防衛空虛,便想趁機出兵。”
“蜀漢群臣對於此次出征能否獲勝心存疑慮,為此諸葛亮上書後主劉禪嚴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
“冬天,諸葛亮出兵散關,圍攻陳倉,與魏軍交戰,斬殺魏將王雙。”
“229年,諸葛亮派遣陳式攻打武都、陰平,曹魏政權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抗。”
“諸葛亮親自帶兵攻陷建威,郭淮隨即放棄抵抗退走。”
“諸葛亮因而取得了武都和陰平,後主劉禪趁機恢複了諸葛亮丞相官職。”
“230年,諸葛亮聽說魏軍就要到來。”
“於是,諸葛亮便在成固、赤阪駐紮防備。”
“同時,諸葛亮讓李嚴率領二萬人軍隊前往漢中支援。”
“並奏請後主劉禪讓李嚴的兒子李豐擔任江州都督,接管當地軍務。”
“231年,諸葛亮再次率兵攻打祁山,並用木牛運輸糧食。”
“當時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正值夏秋之際,陰雨連綿不絕,糧食運輸跟不上。”
“諸葛亮接到李嚴的傳信說糧食跟不上,於是糧食用儘時候,諸葛亮就率兵撤退。”
“司馬懿派遣張郃追擊,張郃在木門附近與諸葛亮激戰,後被蜀兵射殺而死。”
“諸葛亮軍隊撤退後,李嚴又故作驚訝,說糧食充沛,軍隊為何撤退。”
“此時李嚴是想通過強調諸葛亮無故撤退,來掩蓋自己督運糧草不利。”
“諸葛亮便將李嚴傳給自己的書信遞給朝廷,李嚴前後矛盾的地方就顯露出來。”
“於是,諸葛亮彈劾李嚴,認為他隻顧自己私利,不顧國家大義,將李嚴廢為平民。”
蘇軾: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也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
《三國誌》評論諸葛亮說,軍事不是他的專長,他在軍事上隻采取比較穩重的策略,還說他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麵。
但從他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是個傑出的戰略家。
諸葛亮對曹魏的進攻,迫使強大的曹魏采取守勢,陷入了被動的地位,這就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體現。
所以,諸葛亮既是一個政治家,又是一個軍事家。
但是他也要公正的說明,諸葛亮雖然和曹操一樣,采取了阻止豪強勢力發展的政策,但諸葛亮對四川方麵的大族豪強還不得不讓步。
諸葛亮富國強兵儘管是為了興複漢室,然而客觀上為整個巴蜀地區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繁榮與和諧。
三國時期,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安定。
“234年,諸葛亮再次率兵從斜穀道出兵,用流馬當作運糧工具,並占據了武功縣五丈原。”
“隨後,諸葛亮率兵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在渭水隔岸對壘。”
“諸葛亮經常擔心糧食會接應不上,自己的誌向難以實現。”
“於是,他決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為長久之計。”
“諸葛亮幾次挑戰,司馬懿都閉門不出。”
“諸葛亮用女性衣服諷刺司馬懿,司馬懿生氣要迎戰,但被衛尉辛毗勸住。”
“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後主劉禪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前往探視,並谘詢國家大計。”
“幾日之後,李福又來見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其來意,並言明費禕可以成為自己的繼任者。”
“沒過幾天,諸葛亮因病逝世,後主劉禪遵循諸葛亮遺命將其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諸葛亮剛剛去世時候,各地民眾都請求官府立廟。”
“但官府以不合禮製為由拒絕,百姓隻得在道路旁祭祀。”
“263年春,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後主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朱棣:諸葛亮可惜了,最終功虧一簣,到底沒能匡扶漢室。
誠然,由於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後成功。
但若上天給諸葛亮足夠的壽命,蜀軍逼退或擊破魏軍,奪取關中地區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加上孫吳的有力配合,則可取得更大的戰果。
儘管曆史不能假設,但也不應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
僅就其臨終前的戰略態勢而言,諸葛亮也是曆史上罕見的以弱擊強的典範,完全當得起一流軍事家的稱號。
當然,作為軍事家,諸葛亮奇謀不足,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也是其整體成就不及曹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應該看到,北伐未能最後成功。
從根本上說,還是受到蜀、魏綜合實力對比的製約。
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都失利,主要是蜀漢國力和曹魏相差太遠。
而且自從關羽、張飛、馬超等相繼去世,蜀漢精銳又在夷陵一戰中損失殆儘後,諸葛亮也是無人可用。
就這樣還打得對手狼狽不堪,足以說明諸葛亮的厲害之處了。
況且諸葛亮專業是治戎理民,軍事謀略就是個業餘愛好。
加上對手都是人傑,人又多,又是諸葛亮攻對手守,搞不定也正常。
本章完
**://**.eexsw.cc/108063/36792743/
**.eexsw.cc。m.eexsw.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