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人類自步入文明社會以來,極其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雖然現代有了更為方便的衛星導航等技術,普通人不再那麼需要傳統地圖。
但地圖學仍舊是現代科學門類中,不斷被深入研究的學科。
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關於測繪的描述。
裴秀提出的繪圖理論,把中國地圖學的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中國古代地圖事業的影響深刻而久遠。
為記念這位中國地圖創始人而設立的裴秀獎,是中國地圖學界最高獎項。
“裴秀,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人。”
“西晉大臣,著名地理學家,開創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
“223年,裴秀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裡。”
“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
“由於家庭的優越條件,裴秀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加上天資聰穎,裴秀到**歲的時候,已經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了。”
“裴秀十幾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望了。”
“裴秀的叔父裴徽,在當時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賓客來往。”
“有一次,裴徽當著客人提起這個聰明的小侄子。”
“客人們就留上了心,從裴徽家裡出來,便去找裴秀。”
“裴秀年紀小小的,卻知書達禮。”
“見了客人也不知道靦腆害羞,總是有問必答。”
“而且妙語連珠,逗得客人們開懷大笑。”
“裴秀還拿出自己寫的文章,請客人們批評。”
“對不同意見,裴秀也能有理有據地辯論幾句,引得客人們興致盎然。”
“一時間,人們稱讚裴秀是後進的領袖。”
“裴潛過五十歲生日的時候,家裡請了幾桌客人,都是裴潛的同僚和當時的名士。”
“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賤,裴秀的嫡母宣氏根本就不把這個小妾當一回事。”
“宣氏叫裴秀的母親出來上菜,客人們不敢怠慢,全都站起來向她問候施禮。”
“席散以後,宣氏立即打掃出兩間上房。”
“請裴秀母子搬進去住,從此不敢再輕視她了。”
“幾年後,將軍毌丘儉欣賞裴秀,將裴秀推薦給大將軍曹爽。”
“並稱讚裴秀生而聰慧,博學強記,孝敬尊長。”
“於是,曹爽召裴秀為自己的下屬。”
“244年,裴秀父親裴潛去世後。”
“裴秀世襲父爵清陽亭侯,不久遷為黃門侍郎。”
“當時魏帝曹髦好學有文才,多次請裴秀到東堂一起講解談論學問,切磋文章,稱裴秀為儒林文人。”
“249年,發生了高平陵事件。”
“司馬懿和曹爽火拚,曹爽被殺,裴秀受牽連被免職。”
“河東裴氏家族勢力很大,但很快就被任命為廷尉正。”
“裴秀在司馬昭麾下擔任司馬,參與謀劃軍國之政。”
李世民:嚴格說來,五胡亂華的災難,裴秀也有一定的責任。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善於巧思,在工程技術上很有天賦。
但可惜的是,中國人雖然擅長技術,但卻非常不重視技術。
諸葛亮為解決運糧難題,於是發明了木牛流馬。
這種運輸工具能夠緩慢地自行,非常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中行進。
諸葛亮之後,又一位大發明家橫空出世,此人就是曹魏的馬鈞。
馬鈞官做得不大,空餘時間也很多,於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明創造之中。
馬鈞曾改進織布機,研製出指南車,讓曹魏君臣十分驚歎。
之後,馬鈞又發現農民灌溉困難,因此發明了翻車。
這種水車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並沿用了一千多年,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諸葛亮北伐後,馬鈞不甘心隻在民用機械上有所建樹,於是開始著力研究軍用技術。
當時,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曾讓魏國大吃苦頭。
之後,朝廷將魏軍繳獲的諸葛連弩拿給馬鈞研究。
馬鈞認為諸葛連弩還不完美,改造一下,可以將其威力提高五倍。
其後馬鈞對連弩進行了改進,竟能連發五十支箭。
官渡之戰時,謀士曾發明了一種投石車,專門用來克製袁紹的箭塔。
馬鈞經過研究,認為這種投石車實在太粗劣,射程短,而且射速還慢。
於是馬鈞在投石車上加了個輪子,掛上幾十塊大石頭,用機械轉動輪子,可迅速地接連拋射。
然而,曹魏政權對馬鈞的投石車卻不珍惜,反而還想方設法挖苦。
裴秀年紀輕輕就享有名望,有時不免自視過高,看不起他人。
對於馬鈞設計製作攻城用的發石車,能接連不斷地把大石頭發射到遠方。
裴秀對此嗤之以鼻,嘲笑這項發明沒有實用價值,並與馬鈞展開辯論賽。
馬鈞說話結巴,口才遠不及裴秀,被駁得啞口無言,後來就不說話了。
裴秀贏得了辯論賽的勝利,相當得意,異常驕傲。
其實,裴秀對機械原理並無了解,取勝隻是仗著牙尖嘴利罷了。
由於馬鈞的投石車沒有得到重視,於是被束之高閣。
數十年後,中原大亂,五胡亂華。
胡人的鐵騎席卷中原,中原淪為野蠻人的跑馬場。
若馬鈞的連發弩和投石車還在,又如何會懼怕胡人的騎兵。
而裴秀崇尚的清談,在胡人的屠刀麵前連絲毫作用也沒有。
“257年,諸葛誕據壽占春發動叛亂。”
“司馬昭親自率軍討伐,裴秀與尚書仆射陳泰、黃門侍郎鐘會從征。”
“當司馬昭率大軍進攻時,裴秀隨著軍隊,司馬昭把繪製地圖的任務交給了裴秀。”
“裴秀仔細認真,準確地畫出了蜀漢的軍事部署和重要設施的地圖。”
“司馬昭對照地圖考察當地的地理情況,發現裴秀所畫的地圖準確無誤。”
“在參與軍事行動中,裴秀也經常注意觀察各地的地形、山川、河流的位置,不斷地豐富了地圖知識,為後來編繪各種地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8年,叛亂被平定後。”
“裴秀逐漸得到司馬昭器重,先後被封為魯陽鄉侯、魯陽縣侯。”
“不久升為尚書仆射,增加食邑一千戶。”
“264年,朝廷下詔審查改革各種法律製度。”
“當時荀顗負責製定禮儀,賈充負責訂正法律,而裴秀則負責修改官製。”
“裴秀建議恢複五等爵製,於是自騎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
“裴秀被封為濟川侯,封地六十裡,食邑一千四百戶,以高苑縣的濟川墟為侯國所在地。”
“當時,司馬昭在選擇繼承人時猶豫不決。”
“不知道到底該選擇已經過繼給哥哥的長子司馬攸,還是自己的兒子司馬炎。”
“裴秀後來便告知司馬昭,司馬炎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天生的標記,一定不是為人臣的相貌,自此才定司馬炎為世子。”
“266年,司馬炎當了晉國的開國皇帝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