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鄧析作為名辯之學的創始人,也是現代律師的鼻祖。
鄧析創造了竹刑,使國家的成文法律便於流通,這也是導致他被送上斷頭台的主要原因。
但在中國法製史上,作為我國第一個專業素質極高的律師,第一個私人法律教育家,第一個明確宣告反對禮製的思想家,第一個私家法典的起草人,第一個為法律獻身的持不同政見者,鄧析無疑是一座永恒的豐碑。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鄧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是名辯之學的創始人。”
“同時身兼鄭國大夫,又深受百姓愛戴與信任。”
“鄧析口才十分了得,擅長詭辯,在鄭國很出名。”
“同時深諳鄭國法律,在民間為百姓打贏每場官司。”
“於是又賦與了鄧析另一個身份訟師,是現代律師業的鼻祖。”
“鄧析創造了竹刑,使國家的成文法律便於流通。”
“百姓不再受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壓迫,但這也是導致鄧析被送上斷頭台的主要原因。”
“鄧析是鄭國大夫,躋身於貴族上流社會,這樣的生活令很多人羨慕不已。”
“鄧析本應珍惜這樣的生活,積極維護自身階級的利益。”
“但他卻是個異類,偏要反其道行之。”
“這是因為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人,鄧析就是那個時代選擇的人。”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
“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割地稱王。”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不聊生。”
“禮製對人們的約束力逐漸減弱,開始威脅到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
“因此出現兩種代表思想的衝突,一是子產,二是鄧析。”
“子產是鄭國的執政官,同時也是鄧析的上級。”
“子產是貴族利益的維護者,沒有改革舊的禮儀製度,隻是進行了改良。”
“由此出現了鑄刑鼎,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而子產對待周禮則是批判否定,因此與子產的觀點相反,並且觸犯了階級貴族的利益。”
“那些貴族必然會眥眥必報,隻是未抓到時機,但卻埋下了禍根。”
“鄧析作為鄭國大夫本應聽命與上級的指令,執行上級下達的任務。”
“但卻和作為上級的貴族處處作對,走向了統治者和貴族利益的對立麵。”
“名家,被很多人認為是靠嘴皮子吃飯的人。”
“鄧析作為名家的大佬,嘴上功夫更是了得。”
“名家就如同今天的詭辯,能把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
“還讓彆人啞口無言,甘拜下風。”
“鄧析不僅口才絕,而且還很博學。”
李悝:子產和鄧析對律法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春秋中後期,禮樂崩壞。
禮製明顯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法治開始被引入到國家的實際治理中。
當時鄭國子產鑄刑於鼎,是為了方便民眾掌握法律,以免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違反法律。
但是鑄在鼎上的更多是具體的刑法規則,而沒有具體的刑法解釋。
這就讓刑法具有不確定性,中間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間。
另外還有很多方麵沒有具體的刑法規則,這也讓人有了可乘之機。
子產作為鄭國的執政大臣,出台法律之後就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國家的其他方麵,所以就給了鄧析機會。
有一次,一個鄭人的家人被告了。
於是就前往查詢看自己的家人是否犯了罪,但是到了地方又搞不清楚。
恰好鄧析在此,鄧析聽完他的講述就告訴他,他的家人沒有罪。
不過這個鄭人不是很相信,鄧析就告訴他自己可以幫他將官司打到底,不過要交錢。
最後鄭人交了一件衣服,鄧析利用他的詭辯論幫助他將官司打贏。
鄧析打贏之後,鄭國人逐漸知道了有這麼一個人專門幫人打官司,而且勝算非常高。
於是鄭人遇到官司紛紛找鄧析,讓鄧析著實富了起來。
不過鄧析這麼一搞,就破壞了子產鑄刑於鼎的初衷。
畢竟鄧析幫人打官司是要收錢的,那麼就是誰給的錢多誰就更有可能勝出。
當時的首席大臣就想殺掉鄧析,不過被子產勸阻了。
因為子產看得更遠,子產知道刑法確實簡陋有漏洞。
現在有人利用其中的漏洞,正好也可以節省時間直接將漏洞修補了。
“深諳鄭國法律製度之後,便開始大顯身手,幫助平民百姓打官司。”
“並且打的每場官司都能打贏,深受百姓愛戴,成為一個著名的訟師。”
“並且鄧析學孔子一樣,開創私人講學之風。”
“但與之不同的是鄧析教授的法律知識,傳授他所理解的法律知識。”
“這樣法律的萌芽在鄧析那個時代出現了,因此很多人認為律師的祖師爺就是鄧析並非無道理。”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話並非無道理。”
“鄧析的一係列舉動在民間聲名鵲起,傳到統治階級和貴族耳裡。”
“他們便按奈不住,因為他們就像一個守財奴。”
“懷裡揣著很多的錢,卻要時刻提防彆人偷他們的錢一樣。”
“在他們眼裡,鄧析便是那個會偷他們錢的人。”
“因為鄧析能言善辯,會煽動民心,社會動蕩,不利於統治。”
“在古代,法律一直處於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因為統治者認為法律如果隻掌握在貴族手裡,不公布給百姓,那麼它的威力是無窮無儘的。”
“而百姓永遠不知道法律的內容就會安分守己,謹慎處事避免受到刑罰。”
“但這樣隻有貴族壟斷法律,隨意決定百姓生死的局麵被兩個人打破了,這便是子產和鄧析。”
“子產是第一個將鄭國的法律製度刻在鼎上,這一舉轟動了春秋各國。”
“當時的君主認為,鑄刑鼎觸犯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他們害怕百姓知道了刑法典,滋生訟爭之心,就沒有了傳統禮製的約束。”
“害怕百姓會引用刑法典的內容據理力爭,拋棄傳統的禮法製度,將會威脅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但事實的真相,子產隻是將國家的刑法大概鑄在鼎上。”
“畢竟子產作為一個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的謀臣,首先必須要考慮到統治者的利益怎樣鞏固統治。”
“因此會留下很多空白未鑄造,再者鼎笨重多有不便之處。”
商鞅:作為第一個為法律獻身的持不同政見者,鄧析無疑是一座永恒的豐碑。
鄧析彪炳史冊的偉大事跡,就在於他敢於私造竹刑。
鄧析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的大變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