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逮捕方士,關我煉氣士什麼事正文卷第5章扶蘇攜仙人之意,麵見始皇四海歸一殿內,李斯正恭敬地正坐於案前。
而始皇帝,則是依然在看著殿外。
蒙山頗高,而琅琊縣地勢西高東低,自四海歸一殿向東看去,若是天晴,可以看到琅琊縣外的東海,亦可看見琅玡台。
李斯偷眼打量著始皇帝,他亦不知道始皇帝到底是在看雨,還是在看琅琊台。
抑或,是海外仙山。
良久,始皇帝的聲音終於響起。
“斯,若是昨日不雨,琅琊縣如何”
李斯微微一愣。
他是始皇帝門客出身,故始皇帝稱呼他很親密。
然而這個問題實在有些出人意料。
而且始皇帝聲音雖然漠然,李斯卻知,這絕非隨口而問之。
他心念急轉,斟酌地開口:“啟奏始皇帝,若是昨日不雨,恐天時將過,琅琊縣顆粒無收!”
“既如此,為何不停石道事,早早挖掘水渠,自沂水引水”始皇帝目光淡淡地落在李斯的身上。
“始皇帝不知,琅琊郡自去年起便有旱情,至今年,沂水已無法供給諸縣。”
李斯恭敬地繼續說道:“且受旱情者並非隻有琅琊一郡,膠東,臨淄,巨鹿,乃至右北平等諸郡,去今兩歲皆報少雨,須征發徭役提前修建水渠。”
“故此,雖琅琊縣大旱,然為天下計,石道不可停!”他小心地看了始皇帝一眼。
而始皇帝麵沉如水,微微點頭。
李斯心中大定。
始皇帝此行乃是為了祭祀四時之神,以求風調雨順。
而李斯的意思是,有旱情的並不隻有琅琊縣,還包括北地諸郡!
故此,儘管琅琊縣秋時可能顆粒無收,石道也不得不修!
顯然始皇帝認可這個理由。
他雖然多疑且酷殺,卻愛民!
若是殺四十九人可救五十一人,便殺之。此即為始皇帝愛民之道!
“朕聽聞,”始皇帝跳過這個話題,幽幽地開口,“琅琊縣此番豪雨,乃是一位神仙點化靈蛟,行救民事,此時琅琊縣正全城以拜神仙靈蛟。斯可曾聞之”
“荒謬!”李斯精神一振,毫不猶豫地開口。
他知道,戲肉來了。
李斯如此斬釘截鐵,始皇帝倒是一愣。他目光幽深地看著李斯:“斯何出此言”
“斯亦已聽聞此事,疑此為鼉。”
始皇帝一愣。
鼉便是古鱷魚,或者叫土龍,古鱷魚有四足,有鱗甲,和後世鱷魚差不多。
隻不過古鱷魚有角!
這不是和奏報上那個差不多
不愧是李斯,天下第一博學矣!
“況且,是否為鼉並不重要,斯有數問,想問此輩言之鑿鑿者。”李斯信心滿滿。
“且問之。”始皇帝回過神來,目光灼灼地看著李斯。
李斯深吸一口氣,朗聲開口:“自周平王起,諸侯爭霸,天下征伐不休。而至周元王時,群雄並起,數百年間,天下無日不戰。”
“天下黎元嚎哭於野之時,神仙何處靈蛟何處此一問也!”
始皇帝不置可否。
周平王即是周幽王之大子宜臼。周幽王寵信褒姒,無道廢王後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父,申國國君申侯於是起兵,聯合繒國與犬戎攻周王室,殺周幽王。
而後申,魯,許等國擁立周幽王所廢太子宜臼為周天子,為周平王。因犬戎勢大,周平王遷都洛邑,為“東周”。
東遷後周王室喪失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子民。天下共主淪落到僅剩一城,即洛邑之地,連一個諸侯都不如,再無威信可言。
故此天下一百四十個諸侯之間征伐不休,此即春秋。而至三家分晉時,群雄並起,逐鹿天下,即為戰國。
李斯直起身子,繼續說道:“天下苦戰已久,始皇帝雄才大略,苦心孤詣,終一統六國,終結亂世。因天下方定,百廢待興。乃召天下神仙方士之屬,為國朝所用,以澤萬民。”
“此時,神仙何處靈蛟何處此二問也!”
始皇帝神色微動。
他大召神仙方士,為自己煉製不死之藥,說是貪婪可也,說是權力欲亦可,然確實是為了大秦萬世,天下長安。
然而結果卻是被方士欺瞞,成天下笑柄。
李斯此時已經滿臉激昂之色:“然此刻始皇帝大索天下方士,欲平禍亂之源。偏此時卻雲夢有仙人靈獸,琅琊有神仙靈蛟。此何故也”
“且,始皇帝至琅琊,而琅琊有雨,此必始皇帝之功!然琅琊人卻不拜始皇帝,而去拜所謂神仙靈蛟,此又何故也”
他聲音鏗鏘:“此即三問,卻不知,吾之三問,何人可答”
始皇帝麵露沉吟之色。
說實話,他並不相信琅琊之雨與自己有關,因為所謂自己身負天命之事,他從未信過。
他是一個極度自信之帝王,周天子尚需假借自己為上天長子,稱天下皆是上天子民,自己作為長子,管理諸子天經地義,來穩固自己共主的地位。
始皇帝不需要!
他深知,一統六國,乃是自己苦心孤詣三十年,不敢有一刻懈怠,再加上大秦百萬軍卒流血忘命,方才達成的豐功偉業,跟所謂天命毫無關係。
稱天命是對自己,以及那些犧牲將士之不公!
然而,李斯說得對!
天下黎民困苦之時,不曾有神仙蛟龍。自己欲求不死之藥,以讓天下長安時,不曾有神仙蛟龍。
偏偏自己一殺方士,就有神仙和蛟龍冒出來了。
便縱是真神仙真蛟龍,先前他們又在哪裡呢
且,正如李斯所說,自己至琅琊,而久旱之琅琊突然降下大雨,縱使是巧合,琅琊人該拜的也是自己這個始皇帝!
因為巧合便為天意,自己乃是天下人主,與上天溝通,乃是自己之事!
而現在明明自己就在琅琊,琅琊縣人卻隻拜所謂神仙靈蛟而不拜始皇帝,此君權旁落也!
《韓非子主道》有言:人主有五壅:臣蔽其主曰壅,臣製財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義曰壅,臣得樹人曰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