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子嶺上,徐晉看著寨外校場上堆得滿滿當當的軍火,不由長舒一口氣。
有了這些玩意,抵禦明軍的進攻應該不成問題了。
葡萄牙人的鳥銃製作工藝的確要比大明的好一些,經過測試發現,同等威力下,前者的重量更輕.射程也更為精準。
“副總工”李老鐵匠表示,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鐵料上的差距。
紅夷人製銃所用的鐵料更加精良,所以火槍的重量和耐久性都控製的比較好。
而大明的許多火銃都是粗製濫造而成,用的鐵料也不過關,極其容易炸膛。
要麼為了避免炸膛就隻能減少裝藥量,但會直接導致彈丸的威力不足。
因此,明軍士兵更加信賴箭弩這些冷兵器。
但徐晉卻不這麼覺得。
根據他掌握的知識,歐洲鐵礦的品質的確要比大明高一些,比較適合製造槍炮。
但同時代的歐洲火器炸膛事故也並不少,在這方麵誰也沒比誰強多少。
明代著名火器專家趙士幀認為,“閩鐵”之所以質量上乘,主要是因為南北冶煉工藝的區彆。
北地煉鐵多用煤炭,南方多用木炭。
而煤炭冶煉的鐵料中含硫.磷等雜質過多,這品質嘛自然就高不到哪裡去。
而木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不過成本卻要高許多。
古人雖然不懂化學,但卻也總結出了這個規律。
眼下的十萬山脈中要啥沒啥,就是樹多。
燒製木炭從成本上來說不值一提。
反而是如果要開礦挖煤,這才比較難辦。
將李老鐵匠趕走之後,徐晉將目光灼灼的看向那十幾門火炮。
將這些大家夥抬上山可十分不易啊,動用了上百號人手和牲畜才做到。
這葡萄牙人的“三斤炮”重約四百斤左右。
有效殺傷距離在兩百步左右,超出這個距離後炮彈雖有餘力,但威力卻會大大減少。
而那三門“六斤炮”每門的重量差不多都有一千斤,是典型的中型歐炮。
有效殺傷距離能達到三百五十步,用現代的距離單位換算大約相當於五六百米。
“好啊!”
徐晉默默的撫摸著冰冷的炮身,心裡打定主意等自己拿下一塊地盤後也要嘗試著自產這火炮。
一下子有了這麼多火炮,如何使用倒是個問題。
經過討論之後,大夥一致認為應該學習明軍,將火炮部署在寨牆上用來抵禦敵軍。
徐晉琢磨了一陣,心想這樣的確不錯,但若是能給三斤輕炮加上兩個輪子變成跑車,不就可以機動作戰了麼。
眾人聽罷覺得十分有道理。
事實上,炮車這玩意人家明軍已經玩了很多年了,不是什麼稀罕東西。
不過這山中地勢複雜,三斤小炮人拉馬馱之下倒是可以行動自如,但那千斤之重的六斤炮卻顯得有些笨重了。
於是,徐晉決定讓鐵匠鋪那邊緊急趕製一些炮架安裝在三斤炮上,然後將寨牆加固一番,修建三個炮台,用來部署六斤炮。
如何使用的問題解決了,但接下來還有一個難題。
黑風寨根本沒有那麼多炮兵啊...
以前玩的都是“碗口炮”這種沒啥難度的袖珍炮,隻要瞄個大概就行。
可這回弄來的這十幾門大家夥可不是那麼好伺候的,不打個幾十炮哪能那麼容易掌握彈道和裝藥量之間的比例。
眾頭目也是愁眉苦臉,讓他們提刀砍人行,炮兵這種技術活實在是乾不來啊。
這時,老於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