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同時代的歐洲軍隊已經普遍裝備了“燧發槍”,這種依靠燧石來點燃火藥的槍械比起“火繩槍”來說強了不止一星半點。
首先,火繩槍的操作較為繁瑣,在射擊完畢之後還要進行清膛.裝藥.填子.瞄準等一係列動作。
並且由於槍身上火繩的存在,也就導致士兵之間必須間隔一步的範圍,否則容易發生安全隱患。
因此相同人數下,裝備火繩槍一方的士兵隊形也就更加分散,以至於區域火力密度遠不如燧發槍一方。
在滑膛槍時代,二十步之外的命中率完全靠“隨緣”二字,由於沒有膛線的存在,彈丸在射出槍口之後很容易偏離彈道。
不得已之下才有了“線列步兵”這種戰術,依靠士兵之間的密集隊形從而進行齊射,以達到火力覆蓋的目的。
這種戰術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滑膛槍準頭不足的缺陷。
而燧發槍的存在,便可以將“線列步兵”的戰術發揮到極致。
士兵之間再也不需要間隔一步之遙,甚至可以肩並肩而站,如此一來單位麵積的火力密度直接提升了數倍不止。
另外,火繩槍還有一個較大的缺陷,這玩意的使用是很看天氣的。
若是遇見風雪天或者大雨,基本上跟燒火棍沒什麼兩樣,擊發率低的令人發指。
這也是明軍之所以沒有大規模裝備火繩槍的原因之一。
畢竟中華大地幅員遼闊,什麼樣的氣候都有可能遇見。
而燧發槍則不同,可以在擊發裝置外加上一個牛皮製成的防護罩,一定程度上能夠免疫這種氣候變化。
作為一個從現代穿越過來的軍迷,徐晉如何不懂這些道理,因此他早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對全軍的火器進行升級了。
隻可惜目前隻能搭上葡萄牙人這條線,而像佛朗基人.法國.英國這些勢力,他還沒有接觸的機會。
當然從長遠來看,生產武器的技術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裡,外購隻是發展初期不得已的選擇。
“此銃造型奇特.鬼斧神工,個中細節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摸著手裡的這杆燧發槍,保鄉軍“匠部”的一名資深銃匠發出感歎:
“夷人也不儘是愚鈍之輩,此種擊發裝置真是巧妙無比。”
“行了,待會再誇。”
徐晉擺了擺手,正色道:
“匠部可能仿製此等火器?”
這玩意自然是他令人拿過來的,正是從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還熱乎著呢。
“這...”
銃匠聞言麵露難色,表示此物看似簡單,那個擊發裝置卻十分巧妙,自己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仿製出來。
聽聞此言,徐晉略微有些失望,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自己現在手下就這麼幾個銃匠,天天沒日沒夜的打造火槍,工作量已經趨於飽和,也根本沒有時間來研究這個玩意。
其實他知道,燧發槍這東西在大明已經有人研究出來了,正是火器專家“畢懋康”。
隻是此物目前還沒有得到重視,自然也就沒有大規模投入使用。
如果有機會的話,徐晉打算綁也得把這個尖端人才給弄過來。
“沒指望你們短期能仿製出來,這回是有彆的任務。”
接著,徐晉接過那支燧發槍,用手指丈量了一番後大咧咧說道:
“從這裡給我鋸斷。”
銃匠一聽這話都懵了,哪有這麼糟蹋東西的。
好好的火銃從中鋸斷,隻剩下三分之一,這還能用嗎?
“大將軍,若隻是如此倒也簡單,隻是...”
“彆廢話了,先給老子弄一支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