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
隻是大致的掃了一眼,程攸與馮敬雲兩人便麵麵相覷。
保鄉軍徐晉定下的稅務製度也非常簡單粗暴,在查抄這些豪紳之時,須先把總資產換算成銀子,然後按照五取其一的比例進行抽稅。
當然了,曆年欠大明王朝的稅銀也得補上,隻不過是補給保鄉軍,包括府內暗戶隱田所欠的稅賦。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豪強們七成以上的家產都得充公。
但這隻是補稅而已,接下來還會根據這些大戶們做的營生每年收取一定比例的年稅和田稅.丁稅。
尋常生意隻抽取一兩成而已,若是名下田地甚多,將需要階梯性的繳納大筆稅銀。
府中名下人丁眾多的話也是一樣的道理,光每年需要繳納的稅銀就能讓任何一個大戶破產。
不合理吧?大家都這麼覺得。
但大將軍徐晉覺得非常合理,他沒有將這些豪紳全部抄家充公就已經算是仁至義儘了,收點小小的稅怎麼了?
為了將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貫徹到底,這些鄉紳豪強死不足惜。
當然了,對待那些普通農民,甚至無地貧民,保鄉軍收取的稅銀又相當的輕,大約隻有十五稅一而已。
甚至後者還會分得免費的耕地,隻需過幾年將欠稅一同補上即可。
洪武初年,明太祖體恤百姓,因此田稅十分之低,隻有三十稅一,並立下規矩永不加稅。
但隨著大明王朝日漸飄零,朝廷也越來越缺銀子,但祖製不可違背,稅是不能漲了,但可以加賦啊。
後來,甚至出現了遼餉、剿餉與練餉三項,到了地方上,另有層層攤派的各式賦捐和徭役。
百姓可謂苦不堪言。
往往一年收成交完各種苛捐雜稅後,連果腹都是個問題。
因此,保鄉軍雖在田稅上十五抽一,但於百姓而言,已經算是仁政中的仁政了,最起碼不會有各種巧立名目的雜賦。
即便需要征調徭役,保鄉軍也會給民夫按天發餉銀絕無克扣,並且還管吃管住,算下來甚至比種地還劃算許多。
但給保鄉軍當徭役,那可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十裡八鄉的百姓都想去呢。
得排隊!
而當稽稅總領程攸和副領馮敬雲看到這一遝計算出來的賬目後,也是吃了一驚,沒想到這梁家竟然富到這種程度。
經過清點統計,整個梁家連同田宅.礦產.生意.府庫在內,共計為白銀三萬五千七百二十八兩。
一乾家眷與家丁在內共有三百一十八口。
金銀財寶這些好計算,像田宅礦產這些不動產,小吏們則是根據一個市場價和每年產出大致估算出來。
相差不會太多。
而經過計算,梁家需向保鄉軍繳納包括丁口稅.欠稅.補稅.田稅.罰息等在內的多項稅銀共兩萬七千八百四十一兩。
當梁家管家聽著這一串天文數字頓時臉色發白,一個趔趄險些暈了過去。
“大...大大人,是不是算錯了...”
“要交這麼多銀子,把我們梁家賣了都交不起啊!”
“不會錯!”
馮敬雲掃了一眼賬目認真的說道:
“每一項稅銀都有理有據,隻會少不會多。”
“你還是趕緊去通稟家主,將一乾稅銀速速補交為好。”
“這拖一天,可就多好幾百兩的利息...”
管家哭喪著臉,連忙跑去內宅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