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收到朝廷從武昌發兵十萬西進的消息後,蜀王府就沒消過,張獻忠召集他的左右丞相,六部尚書也就是汪兆麟,嚴錫命等人,在所謂的皇宮商議應對之策,一連數日。
而上一次這般還是在李自成和朝廷談和期間。
前段時間,李自成和朝廷拉扯,張獻忠內心是十分糾結的,他當然不希望李自成和朝廷談和了,原因大家都清楚。
而當時他的幕僚也由一部分認為,李自成之所以要談和實則是為了拖延時間,從而喘口氣罷了,李自成決然不會真的要投降,而且朝廷也不會真的接受他投降,更不可能封他為王。
但也有人認為,凡事不好說,朝廷在黃河布置重兵,隨時都能打過去,黃河對岸一馬平川,衝到西安城下真不是多大事,那太監如此勇猛,破個西安城也不在話下,再說了,朝廷現在未必也就想打,精疲力儘已是不支,能和的話,決然不會打,給個空頭王爺名號,既能收複失地,又能換數萬兵馬為己效力,這買賣值得做。
不能讓他與朝廷談和!
這樣對自己太不利了!
可張獻忠也知道,他無法左右李自成,甚至可以說他倆現階段還是水火不容的,沒錯,倆人雖是同行甚至還曾並肩作戰過,但都恨不得弄死對方,這如海似的仇還得從崇禎十四年說起,那年張獻忠在信陽被左良玉乾翻了,投奔李自成,而在他之前羅汝信與他不和也投奔了李自成。
投奔後李自成要將張獻忠部下收編,張獻忠不同意,李自成就動了殺心要乾掉他,虧得羅汝信私贈五百騎放他跑了,這貨跑到英山,霍山一帶找左革五營入夥,日後漸大……
兩人不死不休的梁子也就此結下了,還有就是李自成的革命根據地襄陽也先是張獻忠打下來的,隻是當時李自成勢力大,他無力抗衡退出襄陽,李自成隨即占了襄陽在那稱王,當時兩個草頭王一個在武昌一個在襄陽,地盤相接,李自成相當不滿派人傳話給張獻忠滾犢子。
張獻忠勢力沒有李闖大,思來想去要找個安穩窩,就入川了。
再後來清軍入關,李自成敗走西安也想入川,派部將馬珂攻陷順慶,拒守綿州,艾能奇攻了好久都沒打下來,還是張獻忠親自率兵打下來的,不過這段發生真實曆史上的崇禎十七年**月,這個時候崇禎帝已死,李自成敗走北京城,清軍也入關坐了天下。
而這段曆史因為常宇的到來,東征沒成功,韃子也沒入關,李自成也沒敗走西安也並未派馬珂入川,但並不影響兩人深仇似海。
簡單來說,誰都想著弄死對方,誰都看不得對方好。
同行是冤家嘛。
可老話說了,除了殺父之仇沒有利益解不開的恨。
張獻忠不希望李自成和朝廷握手言和,這樣對他極其不利,一番合計之後,於是便派了說客萬裡迢迢去了西安結盟,而且他料定不管李自成降不降朝廷都不會拒絕自己。
果不其然,李自成沒拒絕。
理由大家心裡都清楚,李自成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至此兩夥人雖不能說前嫌儘棄,但暗中開始眉來眼去,哪知正熱乎的時候,突然間他們在荊州的人被人連窩端了,隨即有風吹來,武昌十萬大軍西進!
就在張獻忠與一眾幕僚正為此事爭執不斷的時候,孫樓來了。
孫樓是張獻忠這邊派往荊州明麵上的情報頭子,現在就跪在承運殿裡,張獻忠居其上,幕僚環周。
孫樓是帶話來的,兩條路,要麼走,要麼降,在家裡鬨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