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皇城裡張燈結彩,隨處散發著過大節的喜氣,步履匆匆的太監和宮女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淺淺笑意,讓人恍忽間以為是過年了。
事實上這次中秋節的氣氛比之過往數年過春節的氣氛都要好,主要還是和時局有關。
往年時局動蕩,無論怎麼粉飾太平,但朝野上下那種陰沉的氣氛是揮之不去的。
而如今天下雖不說四海升平,但總歸讓朝廷讓皇家鬆了口氣,於是這氣氛就歡快起來了。
便說這次中秋節,皇帝不光出宮祭祀皇天後土,還要在皇宮裡大宴百官,這可是許多年來少有的熱鬨啊,如此大的盛會,自然是讓宮裡的太監和宮女們忙做一團。
宴席設在乾清門,作為內廷宮門的乾清門麵闊五間,進深三間,用後世計量麵積有百八十平米,作為普通宴廳那是相當寬闊又排場,但若要宴請百官,卻又捉襟見肘明顯不足了,畢竟桌椅就要占了很多地方,更何況這是禦宴不能像農村吃大席那樣,擺個十張桌子一桌十個人……
這也難不到禮部和司禮監,就在裡頭擺了一張桌子兩排席。
居中是皇帝的席位,兩側則是內閣大老和三公諸將。
餘下則全在乾清門外置棚擺席。
擺了多少呢桌呢?
左右各五十長席,共百席,按照一席四人來算,那都要四百人了!
有人就訝異了,不是百官麼,這冒了太多了吧,而且朝中有這麼多官員麼?
確實是百官啊,九百也算百。
但平日上朝的還真沒有這麼多,雖然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皇帝早朝,堂上有文武百官分列站立密密麻麻上百人,實則這種現象少又少,除了一些大典或者特殊節日才會有這麼多人,明以前隻有在京的四品以上官員可參加,到了明朝的時候雖不按品級但也隻有三大學士六部尚書六部侍郎六部給事,及少數欽點的人才能上朝,加起來也不過三五十人。
而這次崇禎帝大宴的百官自然不限平日上朝的那些官員,在加上京中勳貴,據不完全統計隻京城就有三公二十侯五十餘伯……這就近百人了。
要麼說是過大節呢,要麼說是盛會呢,由此也可見崇禎帝先前有多壓抑,如今終於要揚眉吐氣一番,大手一揮,開近年先河宴京官四百餘……
乾清門外極儘熱鬨但並不喧鬨,畢竟這兒是皇帝家門口,此時尚未開席數百官員或在兩側的棚下席位上交耳低語,又或三五成群寒暄著,此時此刻這兒既是宴席也是官場更是交際場,相互引見的,拜見的,認同鄉的拜師門的比比皆是。
而乾清門裡的內閣大老們則安靜了許多,甚至有些沉默,少有交頭接耳,甚至有人在閉目沉思,外邊熱聊的百官們也不會過來打攪他們,這是每個人都熟知的官場規矩,何況是在這個場合,乾清門不是你們想進來就能進來的。
大老們的目光時而看向乾清門外的百官,時而朝裡頭瞄了一眼,也僅僅是喵了一眼,畢竟裡頭是皇帝的內宅,沒事管好自個的眼,太隨意是大不敬。
桌上有茶水,有點心可充饑墊巴著,正兒八經的酒菜則要等皇帝來了才能上,至於皇帝啥時候來,誰也沒個準,那就等著唄。
常宇從東華門進了宮城背著雙手緩緩而行,不時遇到步履匆忙的太監和宮女向他匆匆問安,他也僅僅是點點頭,路經端本宮時駐足:“太子殿下何在?”
隨行小太監趕緊道:“此時應在乾清宮裡”。
常宇沒說話繼續走著,遠遠便瞧見乾清門外那熱鬨的景象,也禁不住一怔,竟這麼多人,確切說竟這麼多官員!這是他穿越過來見過官員最多的一次,讓見過大場麵的他心裡頭也有些小緊張,連忙換了走姿,雙手托胸向前走去。
為什麼要換走姿呢?
這又是個規矩,這年頭但凡有些身份的人走路都是四方步,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官步,四四方方端端正正特彆有氣勢,說粗俗點就是相當有逼格,而普通老百姓及女子走的是小碎步。
作為東廠督公,常宇當然也是個有身份的人,入鄉隨俗他即便不想裝逼裝氣勢,但畢竟權勢滔天走路不能像個二流子一般,多多少少也帶了些四方步的調調。
可怎麼這會兒突然換了走姿呢?
還是那句話,人言可畏啊!
他是太監,即便再有權勢他依然是個太監,不算官,特彆是在宮裡頭,不管你再外邊多耀武揚威,在這裡頭你就是皇帝家的奴才,
所以你當著百官的麵前,還在哪兒耀武揚威的走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