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也算體麵出身,又怎麼肯重用孟達這種“閹黨之後”?入蜀十年,孟達還隻能仗著老朋友法正的提攜,跟著一起做點事。
所以在這些隱秘事務方麵,法正非常放心讓孟達幫他聯絡,他很清楚孟達的富貴全靠他。隻有法正高升了,孟達才能跟著雞犬升天。
此時此刻,孟達率先向龐統傳達了一個好消息,以展示法正抵達涪城後、這幾個月來對劉備的貢獻:
“好教龐長史得知,孝直兄自到涪城,這兩個月裡,一直約束部眾,重新調度兵力,把涪城的一部分兵力抽調回後方一些的綿竹。
一來是借口避免在邊境屯兵過多、激化我們兩家的矛盾,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另一方麵,也是借口涪城容易被迂回,不如綿竹直堵成都北部門戶。”
龐統聽了法正的安排,自然也已經察覺到,法正這是等不及了,非常迫切想要劉備趕緊把劉璋搬掉。這樣他和張鬆、孟達這些想進步的人,將來才能參加對曹操陣營的作戰,撈功勞升官。
跟著劉璋混,彆的都好,但就是對有能力有野心想升官的人不好。劉璋守戶之犬,跟著他哪有立功的機會?
這種亂世,少一年參戰履曆,就是少一年升官的機會,有本事的人早就看明白了。隻有那些躺平隻想混年功資曆的,才會真心跟劉璋混吃等死。
其實,劉璋要是肯把手下的謀士武將都派去參加對曹作戰、收割功勳的話,那張鬆和法正說不定也還會考慮第二條路。但劉璋偏偏又不會把自己的資源投入到討逆大業中,這就沒辦法了。
當然,說句良心話,張鬆、法正這些人,道德上肯定也談不上多好。
他們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想法,反正覺得自己隻是謀士,一般不用上一線戰場。跟著帶兵打仗他們也不會死傷,死傷的都是下麵的小兵,打了勝仗立了功勞,他們卻可以升官。
站在益州普通平民百姓和壯丁士兵的角度來看,張鬆法正肯定是壞人。因為原本益州本地人不用去打仗,也不用匡扶漢室,讓其他州的士兵去打內戰好了。張鬆法正這樣的人一出現,卻可能導致益州普通百姓陷入戰場廝殺的危險。
但這就是人性,如今還是漢朝,慣性太大,沒那麼多人文關懷。士大夫想要立功升官、搭順風車的心思,是很難摁住的。
麵對對方一再伸出的橄欖枝,龐統卻被劉備的道德所束縛,一時無法響應。所以他隻是對孟達委婉表示:
“孝直如此盛意拳拳,一心為朝廷、為太尉著想,為匡扶漢室出力著想,我豈會不知?便是太尉本人,心裡也是清楚得很,將來肯定會厚待重用孝直的。
不過,此事還是不能急切,劉璋去年對聯盟畢竟還算恭順,漢中之戰期間,糧草軍需供給倒也不曾短缺。太尉是不會做出主動對不起朋友的事情的。回去告訴孝直,務必隱秘行事,暫緩推進,以免害人害己。”
孟達地位低微,而龐統已經是太尉府長史,孟達又豈敢反駁?當下隻是唯唯領教而已。
不過,虛心接受歸虛心接受,表完態之後,孟達還是委婉地提出了法正的又一個新設想:
“孝直兄其實也知道太尉仁義,知道太尉不想先對不起彆人。但是他說了,有時候正需要我們這些下麵的人,為太尉分憂。
所以……他最近思索得一條良策,想與龐長史印證一下。劉璋與貴軍,不是已經就撤軍問題,協商過兩次了麼?年初二月份的時候,第一批兩萬多人的太尉麾下部曲,便走長江水路,撤出了益州。後來五六月間,又撤了兩萬人,累計是四萬。
孝直兄記得,當初劉璋隻是籠統要求貴軍至少撤走一半,而且給漢中守軍供給的糧草,也要等比折減,將來漸漸需要貴軍自給自足。但是當時並沒有談妥如何界定這個‘一半’。
如今,若是按照劉璋的想法,貴軍差不多該第三批撤軍了,至少再撤走兩萬多。但如果把吳懿、費觀的兵馬,默認為‘依然是隸屬於劉璋的部隊,隻是暫時聽從太尉調遣’,那麼之前撤走四萬,就已經算是達成了‘撤軍一半’的承諾。
如果以撤軍多少、供糧多少扯皮,其實孝直兄是有把握讓劉璋無禮在先、先對不起太尉的,然後,太尉便能有借口報複懲戒了。甚至孝直兄可以為了太尉的大業,暫時隱忍負責。
將來太尉的兵馬‘攻破’孝直兄所鎮守的城池時,要拿問孝直兄‘斤斤計較、破壞宗室和睦’的罪過時,孝直兄也可以先降職或免職一段時日,等風聲過去了,或者另外因故立功後,才重新重用。孝直兄如此盛意拳拳,還請龐長史代為轉達!”
龐統聽到這兒,終於有些聳然動容。
法正居然已經這麼急切了麼?他願意先幫著劉璋表達強硬姿態、得罪劉備,給劉備開戰的借口?!然後劉備真打過來,他甚至還可以先被抓後背鍋免職?
這誠意,倒是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了。
不過,龐統轉念一想,這種事情還真是法正做得出來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