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短短十天之後,王連這邊的第一台打井原型機,就順利造好了。
王連也沒選擇另外勘探新井。他隻求以最快的速度、穩妥試機,確保技術上沒造錯、東西能用。
所以,他直接選擇了漢安縣城外、最大最深的一口已經在正常生產的無火氣鹽井,提前吩咐鹽工做好停工的準備,然後把機器直接豎在了舊井正上方。
試機那天,益州牧府的屬吏,還讓護衛們簇擁著一輛馬車來到工地。馬車上端坐了一位二十四五年紀的婦人,膝蓋上放著帷帽,似乎隨時準備戴上帽子、以便下車巡視。
這婦人自然便是黃月英了,這些天裡,眼前這架打井機,也是在她的親自提點下造出來的。
此時此刻,這架數丈之高、以巨木為框架、並且加固以粗硬鐵條的豎井,正巍然立在一口舊鹽井的正上方。
機器的外觀,就跟後世建築工地上打地基用的打樁機相似,隻是更粗笨一些,高度也不如後世的專業打樁機那麼高。
“破碎式打井法”這種技術,看似在古代實現起來比較有難度,但實際上,曆史上北宋末期在蜀地的自貢,工匠們就鑽研出來了類似的鑿井方法。
隻是古代沒蒸汽動力,砸樁的大錘是通過類似於抬升投石機配重的機械結構來提升的,速度非常慢,提升的重量也不太大。
而這一世,諸葛兄弟早在數年前就發明了早期型配重式投石機,也在攻城拔寨的戰鬥中立了不少功勳。其早期型號最初是在八年前攻打黃祖鎮守的江夏郡時投入實戰的。
都八年了,以諸葛兄弟之智,稍微偷梁換柱一下,把鼠籠式起重機結構挪到打樁機上,還不是順理成章?根本談不上難度。
相比之下,還是“如何限製重錘下落時的軌道,防止重錘亂飛把機器框架砸爛”等細節技術問題,更有難度一些。
黃月英透過薄薄的車簾望去,回憶著這些天的辛苦、研發試製過程中的曲折,稍稍走神了一會兒。
就在這一會兒工夫裡,負責踩踏起重鼠籠的壯漢,已經把機架上那個用鐵鏈拴住的平頭實心鑄鐵錘,拉起了一兩丈高。
鑄鐵錘直徑約有數尺,高度則接近半丈,按照鐵的密度折算下來,這錘子起碼半立方米以上、四五噸重,折合兩萬漢斤。
錘子的底麵比較平滑,而且重心和水平線找得也比較準,確保懸掛時,底麵基本上是平行於地麵的,這樣才能防止砸擊時砸歪了。
錘子的兩邊,還各自鑄了一個空心的錘耳,兩根楔入地麵的粗鋼棍,剛好穿過巨錘的“耳洞”,這也能確保巨錘落下時不亂飛。
這些技術細節,在後世看來輕而易舉,但是在東漢,卻也廢了黃月英不少腦細胞。
錘子的正下方,剛好也立了一根頂麵與錘子的底麵基本吻合的灌鋼楔形樁。隨著管事的小吏一聲呼號,鼠籠起重機上的壯漢們立刻解開已經升到頂的重錘的限位機構。
數噸重的大鐵錘直接沿著穿過耳洞的限位鋼棍飛速墜落。墜落的過程中還稍稍左右震顫了幾下,但都被限位鋼棍擋住了,硬生生在限位鋼棍上摩擦出些許火花。
“砰!”地一聲轟然巨響,大鐵錘猛然砸在灌鋼打造的巨楔上,就如同錘子砸釘子,把釘子深深釘入地麵。
舊鹽井底部的堅硬石質構造,被這樣的巨錘暴砸,瞬間砸得崩裂破碎,鋼楔直接插入岩石一尺多深。
煙塵散去後,王連第一個激動地跑到井邊,讓工匠們實際勘測一下情況。得知僅僅這一錘,就有如此威力,王連自然是驚喜莫名。
“一錘就能在井底的堅岩上再鑿碎一尺多深?諸葛夫人,真是大喜啊,我與井鹽打交道,也有一兩年了,從未見過鑿井能有如此神速的!
一尺多深的山岩,原本至少要硬鑿數日,或者是學水火破石法,反複灼燒後潑冷水、等山岩寒熱交替自行崩裂。如今看似每一錘都要花費半炷香起重巨錘,但一錘就抵得上以往人工鎬鏟數日的工量!”
王連隔著車簾向黃月英報喜時,語氣中都充滿了由衷的敬畏。
畢竟一錘子的工夫就抵原先幾天的工程進度,這也太嚇人了,有了這等神器,井鹽大業的快速擴張,絕對指日可待!
當然了,原本用人力一鏟子一鐵鍬地挖,使用到的人數會比較少。因為井底狹窄,很多時候最多也就容納三四個人同時作業。有些井到了更深處,隻能容納一兩個人在井底挖。
而現在這種豎井架、用起重打樁機的模式,整個工地至少要占用十幾個人。如果再把機器放大,鼠籠起重機部分也放大,容納更多的踏輪起重手也沒問題。
所以從人力投入上來說,新式機器確實需要大量苦工。但這對於王連來說,絕對算是好事——此前的舊模式,你就算想多投入人加快進度,也投入不了。隻容得下這點勞動力,人多了就閒置了。
所以往常挖井往往需要專職的挖井工匠,常年都乾這種活兒。農閒官府征發徭役時弄來很多臨時工,往往沒條件也沒技術插手。
但現在不一樣,這種新模式,非常適合“農閒時節大量使用臨時工”,反正踩起重機又沒技術含量,完全零基礎零訓練的人也能踩。
每台機器每個工地,隻要兩三個統籌管理和負責操作指揮的人懂技術,其他力工都可以不用技術了。
“徭役力工”一旦能湧入鹽井挖掘行業,對這個行業的加速效果,還不得如井噴一般?
王連和張裔,對於諸葛使君夫婦的佩服,自然也上升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他們已經徹底無腦堅信,使君說能乾的事情,就絕對乾得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