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哪吒,李易其實一早就有一點想法,或者說一早就有不止一部關於哪吒的電影。
記憶之中,那個哪吒醜不拉幾的,但是票房卻是國漫最高!
不過,老實說,那部哪吒特效的確做的不錯,可是劇情在李易看來,卻是有很大的問題。
這大概也是國產動畫電影最大的短板之一了,《大聖歸來》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如此。
首先來說一說《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內核。一個好的故事必須有一個中心精神,就像大聖的內核,是明知救不了,還要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而哪吒這部故事的內核,應該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那麼什麼是命?靈珠魔丸,二元主角。靈珠的命運應該是拯救,魔丸的命運,自然是為害人間。
可是原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魔丸的載體的哪吒,他反抗了魔的本性了嗎?
李易覺得真的沒有!
哪吒降生之初,就凶戾異常,後來太乙真人用乾坤圈壓製其凶性。再到哪吒暴走,也都是用乾坤圈進行壓製,沒有消除過魔丸本性,隻是自己將乾坤圈解放的程度縮小,這一點,在李易看來是非常失敗的。
因為作為主角的哪吒,作為天命魔丸的哪吒,有著魔的凶戾本性,而電影的核心就在於,反抗。
可是結果,主角哪吒卻沒有任何主動的反抗魔丸本性的意思,反而都是被動的!
所以,真要用這個劇本的話,既然知道這個缺陷,那肯定要進行修改,比如,化被動為主動。
如哪吒知道乾坤圈可以壓製自己的暴戾,但是壓製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他還是主動努力地戴上乾坤圈。
一個是被動改變,一個是主動尋求改變,李易認為後者更合適。
劇情上來說,其實《哪吒之魔童降世》比之更老的《哪吒腦海》來,真的差了不少。
《哪吒腦海》裡麵。
哪吒七歲,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哪吒是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又殺了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一切不是因為強出頭,而是路見不平。
可以說邏輯性和三觀方麵都是比較正的。
可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似乎要表達的是反抗自私自利,心懷天下百姓。
但是,結果體現的卻並不好。
整部影片裡麵哪吒一共有兩次拯救,第一次是救被口水泡泡怪抓住的小女孩。
可是為了救人,放火毀屋在所不惜,和在山河社稷圖裡的表現如出一轍。
完全不是為了利他,隻是為了自我證明,這種自我感動式的拯救,和真正的英雄行為,其實是背道而馳的,從他絲毫不在意敖丙和小女孩的石像會不會被砸壞而用來當武器,也可以看出這點。
第二次陳塘關救人,其實鋪墊的也完全不夠,影片展現出來的,完全是因為他終於懂了父親的愛,為了救父母。救百姓,甚至給人的感覺隻是好戰和順帶,如果不是,應該有心境上的變化才對。
而李靖也是前後矛盾的,一邊說我降妖除魔,也是想為兒子多積點德,另外一邊又說:如果有一天哪吒為禍,我李靖一定犧牲生命,為大家討回公道!
另外一邊卻在哪吒肆意毀城,卻毫無責罰,禁閉若兒戲。
太乙真人在哪吒凶性未改時贈混天綾和火尖槍,絲毫不考慮後果。
仿佛隻要沒殺死人,都不是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