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的評論很多,話題熱度很高,說明觀眾的參與度很高,或者說代入感很強。
這一點的確是好事,而影評人方麵,媒體方麵給予這部影片的評價同樣的是兩極分化!
儘管好評多過於差評,但是同樣的也說明了,敏感題材的電影真的不好拍!
《親愛的》裡麵最大的爭議沒什麼可說的,必然是李紅琴,或者說電影的後半段!
甚至於很多影迷們為此吵的不可開交。
有人質疑:“影片中田鵬能清晰地和大人對話,孩子不認識人販子楊明富,知道自己父母的情況,綁回這樣的孩子,李紅琴這個人販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來的嗎?
另外這孩子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就完全忘掉親生父母嗎?所以,僅從電影的設定來看,說李紅琴不知情,很生硬。”
不過,有人質疑就有人反駁。
“樓上的質疑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卻是太主觀了,首先,電影並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李紅琴真的不知情,這一點從後麵,李紅琴和律師高夏的對話,也可以看的出來。
本身這就是一個讓觀眾自己去理解的劇情!
而且當時的田鵬不過三歲,這個年歲的孩子,被人帶走,這個年歲的孩子記憶是有限的,我自己就是父親,孩子隻是放到爺爺奶奶那裡一個星期,回來之後,竟然對我就有些陌生了,更不用說幾年的時間。”
還有人對吉芳是否是被拐這個事情進行質疑:
“就很離譜,吉芳是不是被拐的好像很難證明吧?一個和人販子關係很好的工友看見了?問題是這個工友看見的到底是什麼,沒給真實鏡頭,誘拐吉芳後放在工地造成棄嬰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紅琴所有的道德支撐都在於吉芳是被遺棄的,但這條底線電影給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沒有任何堅強的邏輯支撐,也沒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拐的可能,那麼這部電影就沒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線。
而且,隻憑借一個人的一麵之詞,就可以做為證據嗎?他還是在李紅琴用身體作為交換之後答應作證的,這樣的證據能用?”
不過,同樣的很快地就有影迷反駁。
“我就納悶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自己覺得電影是要表達什麼,就認為電影就是要表達什麼的?
電影好像也從來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吉芳是不是被拐來的。
電影隻是給了這些線索,再一個,李紅琴的道德支撐?這好像也是你自己以為的吧?電影從來沒有同情這個女人吧?我看到的隻有各種虐,讓她失去所有。
她知道不知道,其實根本不是關鍵了,就像那些買孩子的家庭,這個社會還少嗎?他們唯一和李紅琴不同的是,他們沒有一個人販子的家人而已!
可是實際上,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電影如果直接告訴你,可能你又會說是說教了,就像結局李紅琴懷孕,你能說電影是要給予觀眾溫暖嗎?可是為什麼不是更加殘酷的開始?
所以,不要什麼都你覺得,你覺得,電影隻是講述這麼一個故事,並沒有讓我們去同情李紅琴,哪怕是那個律師,之所以願意幫李紅琴,也可能隻是因為,他也是罪犯的家人,感同身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