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雖然說想開了,不單純地以商業電影來看待這部電影,那麼劇情也就不需要弄出來那些被人詬病說是曆史虛無主義的劇情。
可是問題同樣的來了,怎麼安排劇情?
畢竟,儘管說不那麼看重票房,可是另外一方麵他也依然希望,電影能有更多的人觀看,所以這又是一個悖論。
眾所周知的事情,很多普通民眾,實際上,對於這段曆史的了解其實真的不多,或者有所耳聞,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李易看來,原版的之所以會出現兩極分化的評價,就是因為如此。
因為的確有很多人,是不了解這段曆史的,然後看完電影,可能就會把電影當成曆史。
這還真的不是開玩笑,而是事實就是如此,真正會因為看了電影之後,去查這段曆史的資料的,其實反而是少部分。
為此,真實曆史改編的影片,在這方麵,就麵臨著一個抉擇。
你是選擇遵照曆史,還是選擇更多的藝術加工?
前者,很容易讓電影失去那種觀影的爽感,比如《八佰》,相比起後麵的八年,前麵的那四天四夜的血戰顯然更精彩。
就普通影迷而言,他們顯然會更願意看那四天四夜,而不是那後麵的八年發生的事情。
其實仔細想想,如果真的按照慕晴說的那樣,兩者一半一半的話,其實真的不太可行,因為電影始終是拍給大多數人看的,至少李易是這麼覺得的。
特彆是這類的電影,如果看的人少的話,那麼說白了也失去了其意義所在。
李易覺得自己完全就是自討苦吃,其實真要拍這類的電影,未必就一定要選擇《八佰》這樣的電影。
但是越是了解這段曆史,他卻反而越是想把這個電影拍出來,因為哪怕放眼整個抗戰史,這也是一段及其特殊,具有特彆意義的戰役。
一場內無補給、外無援軍的孤軍奮戰,一條河,隔開了兩個世界。河的一邊租界內的鶯歌燕舞,河那邊卻是人間煉獄。
這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這個問題,趙光明也同樣的疑惑:“為什麼偏偏選擇這段曆史?”
不怪趙光明疑惑,要知道,四行倉庫八佰壯士,並不是歸屬於我黨的軍隊,所以這類的電影,其實還是比較敏感的。
一不留神可能就會404!
哪怕原版的《八佰》也被人說什麼美化果黨,但是實際上,卻是對方在宣傳的時候,自己作的。
因為這還涉及到八十八師的孫某人,對方的名聲可是臭的很,而這部電影在宣傳的時候,卻偏偏找了對方的後人來,所以才鬨的許多人罵聲如潮。
或許大家都認可八佰壯士是英雄,官方也是肯定了的,教員都說了,他們是抗戰典型,但是,那位孫某人卻和這八佰壯士的英勇完全是相反的。
“因為,這段曆史,太特殊了。”李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