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並不是什麼特彆火的文章,隻是編者在緬懷一位曾經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認可的科學家。
而李易腦海裡就不由自主地浮現了一段話。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羅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後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於行星軌道理論。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當時學術界無人理解他的思想,以致論文得不到發表,一百多年後群論獲得具體應用。凱萊公元1855年左右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後應用於量子力學。
數學家J.H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巴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後,這種在當時一無用處廣受嘲諷的理論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
何夕獨立提出並於公元1999年完成的微連續理論,一百五十年後這一成果最終導致了大統一場理論方程式的誕生。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後麵那千百年寂寞的時光。
很特彆,這一次李易觸發的記憶,並不是電影,而是一篇小說,一篇科幻小說!
《傷心者》!
說起來,這部科幻短篇,雖然獲得了另外一個世界的銀河獎,但是爭議頗大。
有人覺得,這根本不算科幻。
甚至如果剪除掉“時空穿越”的過程,都很難說這是一部“科幻”作品,而“時空穿越”已經是科幻最通俗的門檻了吧。更讓人在意的是,《傷心者》裡存在著許多難以忽視的“硬傷”。例如,“對數學應用意義的質疑”,“將出書作為學術成果的呈現方式”,“一百五十年後觀察者能從廢墟中找出這本書”等等。這一切都充斥著一個作家對於理科學術界的臆想。
但這都不重要,在很多人心目中,它依舊是“軟科幻”的一座豐碑,它內裡所折射出來的哲思,既有著母性光輝的讚美,又有著探求真理的精神。而後者讓人覺得它實在是一部不能再“科幻”的作品了。
而且《傷心者》的優秀不止於此,在小說中,作者這樣寫道:“你的眼睛會欺騙你,你的耳朵會欺騙你,你的想象力會欺騙你,但數學不會。”正因為現代數學發展到今天,非歐幾何已經觸及了人類的感知極限,人們才開始相信純粹數學中的邏輯推演。而羅氏很不幸,是這個轉型時代的一場悲劇。
由此,當被《傷心者》中的親情感動之餘,又不由被曆史裡那些硬著頭皮、堅持真理的數學家們所感動,為那些懷才不遇、蹉跎一生的數學家們而感到遺憾。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和客觀性,每一個超越時代的思想都可能難以獲得其應有的尊崇和光榮。
拋開這些,對於李易而言,《傷心者》是不是好故事?
答案是肯定的,它的表現形式很像《美麗心靈》――一個天才科學家的成長曆程!
當然,小說要改編成電影劇本,肯定要進行一定的改編,不過,卻已經足夠了。
事實上,《傷心者》是一本合集,同名的故事,在合集裡麵隻是一篇而已。
《傷心者》作為第一卷,僅40頁。
《傷心者》雖被定義為科幻小說,應屬軟科幻了,因為全書始末科幻元素很少,除了一個看不見的“我”娓娓講述和采用時空轉換兩處。但這並不影響它的科幻形象,反而,去除宏大的場景和一發不可收拾的漫天狂想,小巧的人物格局對仗出來的人情觀、時代觀和宇宙觀緊湊深刻,文字的人情描述多了幾分科幻中罕有的詩意和美麗,添了幾分真情味兒。
全書**是在數學天才何夕麵對自己所發現的微連續理論,所采取的強硬堅守立場,與當時所處時代產生的劇烈對立和衝突,包括愛情,友請,理想和時代風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