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關於《源代碼》的成本的問題,也是被很多人稱讚的點。
比如某位網絡影評人就這樣寫道:“在電影商業化氣氛愈來愈馥鬱的今天,也催生出不少燒腦型作品,往往這些都是一鳴驚人的黑馬。習慣了依賴電影本身把握思考方向的觀眾,偶爾遇到一部基本把思考任務全權交給自己的電影,自然會眼前一亮。為此,《源代碼》的成功,其實是贏在了起跑線上。況且,李易導演本就是一位擅長主導觀眾思維,拿小錢辦大事的導演。早前的低成本電影《月球》,就是絕佳的佐證。
科幻電影可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源代碼》顯然是屬於單靠科學理論建立世界觀整體格局的軟科幻。一般情況而言,投資低端的科幻電影作品無一例外地會選擇走軟科幻的路線,因為這樣可以大大壓縮成本。而且,某些時候還因為沒有“故弄玄虛”的元素設置,能極大地增強電影的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
《源代碼》隻是移植了人們熟知的“外祖母悖論”所衍生出的“平行宇宙”的科學理論假說,通過營造一個平行的空間,循環往複地利用隻能存在八分鐘的時空,展現了一段探討人性與道德的影像。
《源代碼》也具有相當大程度上的商業化氣息,它也依舊耐不住寂寞而不會獨樹一幟。其中穿插著大量動作、爆破、愛情戲碼,很多橋段為影片科幻理論的服務性意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見,《源代碼》正是一部通吃型的電影,它的成功是必然的。
物理學中的“平行宇宙”理論,假說極多,但卻毫無能力證實。
拿這樣一個家喻戶曉而又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的命題,是相當討巧的思路。至少,不會讓觀眾對理論性元素的理解上產生較大的偏差,也能引發觀眾各種極賦建設性的探討。當然,平行宇宙的論斷,影史上也是屬於用濫的類型,但是如何用的恰到好處,卻非常考驗導演和編劇的功力。
既然並沒有在科學上得到強有力的論證,那麼在不改變根基的情況下,不論將理論怎樣去詮釋都是妥當的。
《源代碼》最大的亮點,倒不是用理論架構出的天馬行空的代碼虛擬世界,而是後半段對人性、對道德的深入思考。比如,用行將就木的軍人作科學實驗道德與否,人類究竟能不能改變過去,是悲觀地懷念過去還是應該永不妥協地把握現在等等。
這些簡易的,但均能引發觀眾思考的問題,都在此得到了一個質的升華。而以上發掘出的這些命題,都已經不在科幻的範疇之內了,而是又返璞歸真地回到了真實生活當中,科幻僅僅隻是包裝罷了。這同《月球》的創作思路是一致的:用地球人熟知的科幻理論作引題,揭示的就是現實社會上種種能引發人們討論欲的現象。但是,《月球》的懸疑性更為濃烈,而且同現實的接軌點“克隆”,其道德與否的意義,確確實實是一個熱切討論卻始終得不到解決的話題。
但是我個人而言更喜歡《月球》,在我看來跟《月球》相比較,從某些角度而言,《源代碼》還有許多應該“自慚形穢”的地方。
結尾所揭示的令人豁然開朗的結局:男主角成功地來到了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生存了下來。事實上,根據宇宙中的質量守恒定理,那個被他所取代的曆史老師也應該活了下來。但是他去哪裡了,平白無故就這麼消失了?悲劇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當然,對於軟科幻,硬科幻的定義問題,也有人認為軟科幻的定義比較模糊,其實《源代碼》也不算太軟!
同時《源代碼》也必然被很多人研究,為何這部電影如此成功。
因為正式上映之後,這部電影的票房就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而且討論的熱度也是居高不下,你要問現在最火熱的話題是什麼,無疑是《源代碼》!
李易當初在科幻電影節座談會上的那一席話也被放出來,他做到了,利用循環,單一的空間,來講述故事。
省錢又省力,卻花了小錢辦了大事兒!
而有意思的是,關於電影的結尾,同樣的討論的人不少。
“軟科幻硬科幻,其實我一點都不關心,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想出一套沒有硬傷的“科幻”元素,而是講一個好故事。”
“每當我想起,在另一個時間與空間裡,我與你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時,我便釋然此時此刻你與我的狹路相逢。”
“看到男主成為一串文字出現在電腦屏幕的時候,真的差點哭出來。”
“結尾如果定在最後那一吻上就更完美了!”
“對啊!為什麼不定格在那一吻上?”
“居然有那麼多人認為《源代碼》最完美的結局應該是定格在最後那一吻上,由此可見,真要這樣結尾夠有多麼的惡俗不堪啊。”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她說:“一切都會好的。”如果一定要在這後麵加一個期限,我希望不會是8分鐘。”
“結局不多做評價,但是全片最喜歡的片段是,從何晴角度看男主隻是文字,不知道為啥很戳我淚點!”
“通過反複的嘗試獲取更多信息並修正自己的行為。導演在結尾的處理混亂了之前構建的世界,不過也沒問題,看作科幻片向愛情片的一次轉換就好。能在觀看中帶出很多懸念,又能在觀看後引發許多討論,不錯。”
當然一部好的電影少不了很多細節。
這方麵同樣的也有人分析,甚至很多地方,連李易自己都不知道,原來我這麼細節的。
“《源代碼》很多人談論硬科幻,軟科幻的問題,個人認為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隻要電影是好電影,足夠了!
一部好的電影,其實很多時候,通過一些細節上的觀察就可以看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