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發生的下午,摩根牧師為思索傍晚禮拜的內容思考了許多,疲倦之餘便打起盹來。
他在夢中看見一個駭人的景象:有一艘巨輪航行於海麵上,突然天空轉暗,濃霧彌漫,這艘巨輪在迷霧中撞上冰山,甲板上充滿了求救的呐喊、嚎啕大哭的人,人們爭先恐後地登上救生艇。最後,這艘巨輪傾斜著沉入海底,這時候,甲板上傳出讚美歌。
“泰坦尼克號”沉沒之後,全世界為之轟動,各種猜測紛紛出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木乃伊的詛咒”了。
關於“木乃伊的詛咒”,其實也很有意思。
據說1900年左右,考古學者在埃及古墓中發掘出一具石棺,石棺上刻著這樣的咒語:“凡是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會遭難。”
不過,熱心研究的考古學者並不在意咒語的內容,依舊打開了石棺,石棺中躺著一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木乃伊。
當時石棺被運到英國,展示在大英博物館中供民眾參觀。
可是不久後,當時一位參與考古的成員回到英國突然莫名其妙地猝死了;後來參加發掘石棺的考古學家也接二連三不明不白地去世。
於是博物館決定將石棺移至民眾看不到的地方去,以避開聞名而來的大批好奇的參觀者。
10年之後,一位富有的美國實業家,欣聞這一消息,要求博物館將石棺和木乃伊賣給他。最後,這位實業家如願以償,終於購得石棺和木乃伊。當他想把他們運回美國的時候,剛好碰上了“泰坦尼克號”處女航,因此他便將石棺和木乃伊托泰坦尼克號運送。但是當時沒有人注意到,石棺上咒語的最後一句是凡碰到這具石棺的人都會遭難,“將被海水吞沒”。
其實這個說法就有些類似於“死神來了”,隻不過死神變成了木乃伊。
李易作為導演,雖然有原版的作為參考,但是他同樣的也需要去大量的閱讀這些相關的曆史材料。
《泰坦尼克號》厲害的地方還在於,這部電影,並不止是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而在災難發生後的群像展現,也可以說非常的到位。
有人開槍殺人,然後自殺,有人視死如歸,在即將沉默前夕還在為大家演奏,等等,等等,可以說,都是展現人性的兩麵!
當然,在其他的災難片裡麵往往展現的最多的也是這些,而《泰坦尼克號》其實展現的鏡頭不算多,可是偏偏卻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電影導演的聰明之處。
作為商業電影,就不可能真的完全聚焦於人性,因為這很文藝,很值得深挖,但是卻顯然不是觀眾喜歡看的。
但是災難片之中,卻又不能缺少了這些元素,所以《泰坦尼克號》的那樣的展現,可謂是恰到好處。
很多人,可能生前碌碌無為,但是在即將麵臨死亡的時候,他們卻表現出了常人不常有的勇氣!
時間過的很快,“泰坦尼克號”的建造速度也同樣的讓劇組的其他外國人,感受到了什麼叫做華國製造,什麼叫做華國速度。
當然人,這裡製造的並不是真正的“泰坦尼克號”,因為這艘輪船,可以說相對而言,隻是個樣子貨,但是真的能動,雖然航速感人,而且也不可能進行遠航,但是卻比原版的隻是個呆在那不能動彈的鐵疙瘩有很大的區彆。
其實真正花錢的是內飾方麵,這一塊,可以說,就不是樣子貨了,要知道,泰坦尼克號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科技產物,比起如今的科技來自然不算什麼。
所以造船方麵,雖然成本比原版要高一些,但是卻不是樣子貨,可是內飾方麵的花費,卻同樣的高昂。
因為裡麵的很多東西,在那個年月堪稱豪華,充滿年代感。
而如今想要複製出來,同樣的不是那麼的簡單,劇組還特意收集了許多當年的相關資料,儘量地還原當年的樣子,可是真的能做到百分百嗎?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隻是主要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