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封賞結束,便來到議事環節。
新晉太宰謝鼎上前一步,朗聲道“陛下,而今前線戰事稍定,登基大典之事是否該提上日程了。”
“可。”
韓楨點點頭,吩咐道“監天司挑選一個好日子,禮部負責籌辦。”
“臣領命。”
吳敏躬身應道。
登基大典儀式繁瑣複雜,至少要籌備一個多月,且還需提前通知金國、西夏、趙宋、大理、交趾、高麗、倭國等一眾番邦,邀請這些番邦鄰國來參加登基大典。
來不來是一回事,請是一定要請。
事關正統,馬虎不得。
謝鼎繼續說道“定都之事……”
“暫定汴京!”
關於都城,韓楨早就想好了,那就是燕京!
北方漢人離開中原王朝的影響太久,定都燕京,能讓北方的漢人重回漢家懷抱。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今的燕京太過貧瘠,人口匱乏,水網稀疏,隻能依托海運。
想要定都燕京,最起碼要十幾二十年之後。
所以,目前隻能暫且定都汴京。
而長安和洛陽,則不在他的考慮範疇。
如今已不是唐時了,隨著時代的變遷,長安、洛陽周圍水係,不足以支撐這兩地作為國都了。
這時,趙霆出聲道“人有姓,然國有號,臣請陛下定國號,如此治下百姓方能歸心。”
“臣請陛下定國號!”
一眾朝臣高聲應道。
國號之事,重於登基大典。
曆代開國君主定國號,基本都遵循一個規律,即龍興起家之地。
劉邦、曹操、司馬炎、楊堅、李淵、趙匡胤皆都是如此。
劉邦稱帝前是漢王,曹操是魏王,楊堅是隋國公,李淵受封唐國公,趙匡胤則是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軍又稱宋州。
就算是遼國,也是取遼水之名。
當然,也有另類的開國皇帝。
比如南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便是以自己的姓氏為國號。
趙宋是個分水嶺,宋以後的王朝,國號便與封地、龍興之地無關了。
韓楨沉吟道“我自青州臨淄起事,打算定國號為齊,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臣等並無意見。”
謝鼎等人自然沒有意見,定國號為齊,也算是遵循了先例。
“不妥!”
就在這時,大殿中傳來一聲反對聲。
在一眾附和聲中,顯得格外刺耳。
一眾文武官員循聲看去,發現反對之人,正是黃裳。
黃裳卻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趙宋乃是火德,然齊字屬金。陛下揭竿而起,以有道伐無道,本應水德立國,所以微臣認為,定國號為齊不妥。”
聞言,一眾朝臣麵色各異。
這個時代,五行始終說極為盛行。
不少文人都是五行始終說的忠實擁躉。
劉宓思索了片刻,讚同道“陛下,臣以為黃院長所言不虛。”
“臣附議。”
趙鼎出聲附和“陛下可以本姓為國號,韓字屬水,對應水德。”
有人讚同,自然有人反對。
陳東冷笑一聲,語氣譏諷道“一派胡言,若這般說,遼國也是以火德建國,金國屬金,為何能逆伐滅遼?西夏為金德,這些年也沒被火德趙宋覆滅,反而趙宋岌岌可危。五行始終說,簡直荒謬至極。”
有人怒斥道“五行始終乃天道輪回,豈容你這黃口小兒汙蔑。遼國與金國乃蠻夷也,哪裡懂得五行始終。”
陳東反駁道“既如此,秦為水德,那為何漢高祖定國運為火德?”
“哼,不學無術。漢高祖不承秦朝,而認楚懷王,因此定為火德,至漢武帝時,才改為土德。”
“既是國運,又如何能隨意更改?”
眼見一幫朝臣吵得不可開交,韓楨朗聲道“肅靜!”
話音落下,一眾朝臣頓時偃旗息鼓,閉口不言。
韓楨不容質疑道“朕定國號為齊,不必爭執了!”
真讓這幫朝臣吵下去,恐怕到明年都沒有個結果。
官家都發話了,黃裳等人自然也就沒有爭執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