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鼎作為文官之首,率先起身道:“臣謝鼎,奏內閣之事……”
內閣稟奏完,接著就是戶部、吏部……
以前那套搞得神神叨叨,現在有了年末總結,文武百官對各部院都有了清晰的認知。
開始還好,朝堂上和和氣氣。
等到陳東彙報時,氣氛頓時就變了。
“今歲,督察院查處貪官汙吏六十五名,查處臟銀及抄家所得共計三十七萬餘貫。”
韓楨對貪官汙吏零容忍,貪汙千貫以上,直接誅三族。
千貫以下,流放。
六十五人,哪怕貪汙千貫的隻有一半,按照誅三族來算,殺了也得有千餘人。
一時間,不少官員心有戚戚。
各部院彙報結束後,韓楨做了一番總結,旋即是關於明年的展望與安排。
韓楨端坐於龍椅上,朗聲道:“聖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朝絕不能如偽宋那般,寅吃卯糧,因此朕打算設立預算製度。自今歲起,各部院監寺、地方州府郡縣,在都需在年初時,為本部門計算好合理的預算,交由戶部與督察院審查。”
“往後,各地州府夏秋賦稅以及商稅,自行扣留預算,餘者再上交國庫。”
趙宋的政策,是重中央而輕地方。
常說北宋是舉一國之力供養一城,到底是怎麼個供養法,許多人並不知曉。
趙宋各地方賦稅,統統上交國庫,糧食、錢財、布帛等物資也全部運送到東京城,官吏俸祿等開支,由中樞一應撥款下發。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是沒錢的。
這麼做的好處,是加強中央集權。
但壞處也很明顯。
比如修個橋、鋪個路這等惠及民生的好事,隻能讓官員自己想辦法。
官員哪來的錢?
最後還不是隻能求到當地門閥士紳,地主富商的頭上,這就導致門閥士紳漸漸與官員產生利益糾葛。
官員想升官,博個好名聲,就得求助於這些地頭蛇。
再比如某地災荒,當地政府沒錢,隻能上奏折到中央。
奏折送到京師,再經中書門下、皇帝審批,然後戶部撥款放糧,運送到受災當地,這一來一去最起碼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得餓死多少百姓?
若當地官員處理不當,甚至還會引發暴動起義。
這也是為何,北宋一百餘年,起義如此頻繁的原因之一。
韓楨這個做法,確實整改了一係列弊病,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當地政府有了錢,難保不會有官吏鋌而走險,上下其手。
所以,他才會讓督察處介入,配合戶部審查。
一旦發現呈交戶部的數目,與當地府庫賬目對不上,那就有樂子了。
“臣領命!”
一眾文武官員齊聲應道。
韓楨點點頭,而後問道:“諸位還有何奏言?”
正月初一的大朝會,文武官員不論品級,皆可啟奏發言。
這是低級官員們一次露臉的機會。
若是把握住了,被陛下與朝中大佬們記住,往後仕途不說平步青雲,起碼能少走好幾年彎路。
話音剛落,人群中便站起一人:“臣有奏!”
此人韓楨沒甚印象,看他官服上的鸂鶒紋飾,顯然隻是個七品官兒。
一旁的劉昌,用微不可聞的聲音提醒道:“陛下,此人姓蘇名迪,蘇軾之孫,蘇過之子,任進奏院編輯部郎中。”
“哦。”
韓楨微微點頭。
蘇迪朗聲道:“陛下心憂天下、胸懷萬民,微臣提議,當重啟登聞鼓!”
吳敏讚道:“此舉大善!”
趙鼎卻反對道:“不可,登聞鼓直達天聽,而百姓愚昧,陛下日理萬機,豈能把光陰耗費在家長裡短之中?”
有人讚同,也有人反對。
一時間,朝堂吵成一片。
登聞鼓!
據說,此鼓自堯舜禹之時就已設立,乃敢諫之鼓,凡欲直言諫諍或申訴冤枉者均可撾鼓上言。
曆朝曆代,皆有設立。
不過其他朝代的登聞鼓,基本就是個擺設,流於形式,有些朝代甚至對其嚴防死守,生怕老百姓拿這玩意搞事情。
比如明朝,一度將登聞鼓高懸於常人夠不著的位置,還派遣一大堆錦衣衛排成人牆以阻止人們靠近。清朝更是規定甭管鼓敲得有理沒理,先打三十板子,看誰還敢來扯淡?
唯獨在北宋,登聞鼓就設在宣德門外,不但可以隨便敲,而且誰都能敲。
該說不說,趙宋這一點做的比較好。
比如京師有個百姓丟了頭豬找不著,就乾脆擂響登聞鼓把宋太宗趙炅給敲出來了。
對於此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四·淳化四年》中有記載。
【京畿民牟暉擊登聞鼓,訴家奴失豭豚一,詔令賜千錢償其直,因語宰相曰:‘似此細事悉訴於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寃民矣。】
起初還好,沒幾個百姓敢去敲登聞鼓。可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後,一切都變了,京師百姓但凡有個家長裡短、鄰裡糾紛也不去開封府了,直接來宣德門外敲登聞鼓,再發幾句牢騷解解氣。
久而久之,趙禎被敲的不厭其煩,乾脆把登聞鼓給撤了。
這就是為何要趙鼎反對。
真要放任百姓去敲登聞鼓,那官家一天十二個時辰,甚麼事兒都辦不成了,光處理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了。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