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13年的7月,相比於6月的熱鬨,7月份的影視圈有些沉悶。
新上映的國產電影,最能拿得出手就是劉天王的《盲探》。
票房有望破2億,口碑也不錯,特彆是劉天王的演技,廣受好評,為劉天王挽回了不少《富士山居圖》的印象分。
這位爛片無數,卻一直保持在電影圈一線梯隊,幾十年積累的國民度和影響力是一方麵,還一方麵就是除了爛片,他也拍好片。
常有人說黃小明和劉天王很像,不僅僅是二人都是高情商,演技水平和作品質量忽高忽低也是一個共同點。
除此之外,7月的國產電影幾乎再無建樹。
倒是有一個《賽爾號》和恐怖片《筆仙》票房有望大幾千萬,考慮到成本,肯定是賺了。
隻是這個層次的盈利,又沒有《孤島驚魂》那樣有當紅明星當噱頭,自然不會被媒體和大眾放在心上。
國產電影的落寞,也導致《小時代》的勢頭更加“猖狂”。
哪怕很多人把鍋扣到它頭上,認為其寒了國產觀眾的心,導致票房不景氣,但這並不影響《小時代》的“成功”。
7月上旬,《小時代》票房破5億幾乎是板上釘釘。
郭小四也將成為繼薑聞、馮小鋼、星爺、老謀子、烏爾善、某趙、魏陽等人之後,新的【5億大導演】………
哪怕某些業內人士將其視為華語電影最大的恥辱,但並不影響,郭小四確實成為了業內“知名商業導演”。
進而還產生了一個影響,那就是魏陽、徐征、郭小四,以及上半年《致我終將逝去的青春》拿下7億票房的某趙,都是跨圈導演。
魏陽還好,本來就是編劇+演員+製片人,某種程度上並不算是跨界,隻不過是第一次當導演。
而徐征、某趙確確實實是演員跨界,郭小四更不用說了,作家跨界。
而他們的跨界都成功了,僅票房論,甚至比一些名導還要高。
用小黑胖子的話說,弄死你的未必是同行,說不定就是跨界………
這就傳遞給業內乃至大眾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導演這活沒什麼難的,誰都可以。
不談已經立項拍攝,宣布跨界的演員鄧朝,知名作家韓寒,也是號稱80後三大才子的最後一位,似乎受到了魏、郭二人的刺激,有風傳他也準備拍電影。
甚至據說吳景、蘇有鵬,乃至是《快樂大本營》的何老師,都有意來導演圈闖蕩闖蕩。
這些人有的是自己想當導演,有的就是純粹被資本攛掇的。
很多資本受到了郭小四的鼓舞,他們不在乎明星有沒有能力,也無所謂電影好壞,就是想拿這個當一個噱頭,賺一筆快錢。
所以很多藝人都收到了誘惑,比如劉施施………
“請你當導演?”
星城酒店,魏陽剛見到麗市趕過來的劉施施,就被後者的話給鎮住了。
“嗯,京城的一家公司,劇本都給我看了,青春類的。”
劉施施沒把這事當回事,全作談資:“片酬+導演費2500萬。”
正常來說,劉施施的電影片酬是絕沒有這麼高的。
她的身價主要是在電視劇市場,在女星裡麵差不多是第一梯隊。
目前電視劇市場,最搶手的大蜜蜜、糖嫣、小趙這幫當紅小花,孫娘娘、高緣緣、姚大嘴的片酬也不低。
就市價而言,大蜜蜜的片酬單集已經喊到了50萬,小趙在《星漢燦爛》後,單集片酬是35~40萬,而且這個價格是有市無價。
不過實際拍攝,肯定要有出入,比如《花千骨》和《古劍奇譚》都是友情內部價,肯定沒那麼貴。
而且到這個層次,事業上還是有顧慮的。不是光砸錢就行了,還是要考慮一定的製作班底。
而在她們之上,其實還有一個層次,那就是“電影咖下凡”。
在業內和大眾心裡,電影咖和電視劇明星是兩個概念,前者的逼格要高得多,很多電影咖是不拍電視劇的,所以一般情況下請都請不到。
以前電影圈牛逼,大家都往裡麵擠,不僅是高逼格、高曝光,提升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賺錢。
早年時候,電影明星可比電視劇賺的多了。
一部電視劇成本有限,大牌很多也拿幾十萬,甚至是十幾萬,而電影就有可能拿到六位數乃至更多,換誰都想拍電影。
但現在隨著電視劇行業的蓬勃發展,電視劇的價格一路走高,劇組的錢也越來越多,情況發生變化。
某種程度上,非超級大牌,一線電影咖的賺錢能力,甚至是不如電視劇一線。
哪怕電影有高逼格、商業價值、咖位等種種因素頂著,但真金白銀的片酬還是能夠吸引很多演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