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乃是西漢魯恭王劉餘後裔,在漢靈帝末期,目睹了大漢朝綱的混亂,王室的衰弱,外戚和宦官互鬥不止。
於是向朝廷建議說:“目前天下動蕩不安,許多地方出現了刺史、太守買賣官爵,盤剝百姓,民不聊生,以致於眾叛親離,盜賊四起。應該挑選廉潔清正的朝廷官員去四方州郡擔任最高級的地方州級長官,借此震懾四方,安定天下。”
劉焉自己請求出任交州牧,為大漢守衛邊疆。實際上隻是為了躲避即將崩壞的天下大亂,他想像趙佗一樣,建立南越國,割據一方。
不過,原本想前往交州躲避亂局的劉焉又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於是,立刻改向朝廷請求出任益州牧。
連劉焉這樣的宗室也對大漢沒有了歸屬感,早已經離心離德,他的想法是成為趙佗那樣割據一方的土皇帝。
交州、益州這樣遠離中原的地方就是他的目標。
所以,自漢末大亂以來,真的有能力又忠於漢室的宗親,不過那一二人而已。
兗州,濟北國,盧縣。
因地處於濟水之北而得名。
漢文帝二年(公元前年),置濟北國,封齊王劉肥之子劉興居為濟北王,都城定於盧縣。
公元前年,濟北王劉興居因不滿其長兄劉襄沒當上皇帝,遂在匈奴大舉入侵時趁機起兵謀反,戰敗被俘後自殺,國除。
公元前年,封劉肥之子劉誌為濟北王。
七國之亂後,劉誌改封為淄川王,衡山王劉勃遷為濟北王。
公元前年,國除,濟北國並入渤海郡。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在公元0年,漢和帝以盧縣、蛇丘縣、剛縣置濟北國,封劉壽為濟北王。
曆經五代後,這一代濟北王劉鸞也是個胸無大誌的庸王,不過其和濟北相鮑信關係交好,基本將整個濟北國的政務、軍事全部交給了鮑信,自己則開始享受人生起來。
此時,曹操與王猛、魏無忌等人正在濟北國巡察。
在接到東平國的求援後,立刻派遣大軍平定叛亂。
東平國的地域處於兗州的中心地帶,現在的兗州除了西邊的陳留郡和東邊的泰山郡外,其餘皆被曹操所得。
麵對數次擊敗自己的曹操大軍,這些盜賊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大部分選擇放下武器投降,隻有少部分選擇困獸猶鬥,想殺出重圍,投奔泰山郡的臧霸等人。
這些烏合之眾又怎可能是曹軍的對手,反抗者基本都被當場格殺,於是,東平國叛亂被平定。
整個兗州除了泰山郡外,幾乎沒有了盜匪,兗州的百姓們終於能安下心來正常生活。
自靈帝末期開始,天下群盜風起,兗州總歸約二百五十萬在冊的戶籍人口,至少損失了四分之一,如今已經不到兩百萬的人口。
除了一部分落草為寇成為盜匪外,大部分都向相鄰的郡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