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上午的朝議才結束沒多久,淩辯剛回到軍務司的公署,驛亭府就送來一份殷國的文書。淩辯一看文書的內容,水都沒來得及喝上一口,又進宮去了。
而趙帛等人則有功夫沏上一壺熱茶,細細品嘗了好幾口,宮裡才來人,告知下午奉天殿小朝議。
收到消息的人也不喝茶了,趕緊回府急急忙忙應付兩口午飯,就往宮裡趕去,在奉天殿旁的偏殿候著。信君也並未讓諸位大臣多等,三位廷公到了之後人便齊了,隻一盞茶的功夫,王內侍便進來道:“諸位大人,請。”
待眾人一一行禮落座之後,信君道:“諸位愛卿,我們直接進入正題吧。”說完點頭示意淩辯。
淩辯會意,開口道:“君上,各位大人,殷國公送來文書,說鑒於先前開領山匪橫行,而兩地相鄰,為以防萬一,保殷國百姓安寧,特調兵六千人駐防在兩地邊界,嚴防山匪。”
其實幾日前信君便收到密信,殷國都城附近出現兵馬調動,人數大約幾千。這個人數肯定不會是造反,再聯想到最近的局勢,殷國這支兵馬的去向,信君也有了猜測,而今日送來的文書也證實了他的猜測。
“殷國何人領兵?”信君突然問道。
“殷國三殿下殷固。”淩辯答道。
“殷固?此子不是在軍務司督軍府任職來著?怎麼又跑回去帶兵去了?”
“這個...”淩辯卻是不知情。
“君上,殷固從軍以來表現優異,從未告假。此次家中有事,向臣告假回家,臣就應允了。”任向答道。
“家中有事?因何事告假?”信君一反常態,語氣竟有些不悅。
“這個...臣並未過問。”任向回道。
信君有點生氣,不過不是因為殷固的身份。其實炎國從未有質子的說法,也沒有明文規定諸侯們一定要把某個子孫送到君上的眼皮底下。隻是從祖君開始封爵授地起,第一個受封的寧王就主動讓自己的一個兒子到平中城的君室書院求學。後來其餘諸侯也有樣學樣,以各種名義把自己的兒子或孫子送到平中城,三百多年來君上們也報之以信任,諸侯之子在君廷入仕參軍者比比皆是。有一個實例可以生動說明君廷對這些世人所認為的“質子”的監管是如何之鬆懈,當年田王起兵之時,田國留在平中城的人竟然是田王的弟弟,得知此事的康君無奈把將他砍頭的命令改為流放申國。
當然,像趙帛這種能進入君廷高層的也是少之又少。一是因為他在平中城已好多年,不是開領當代開侯的直係血脈。二是因為趙帛自身也確實有能力。三是因為趙帛的嶽父便是從總務平令致仕的,為他積累了不少的政治資源。與趙帛情況相似的還有如今的民務平令吳鈞,他是吳國公吳家的人,不過為人低調,與軍務平令熊智合稱“虛無二令”。
而信君之所以對此生氣,是因為他對殷國是有拉攏之心的,不然也不會殷固一參軍就封他為士爵,任督軍府少府。督軍府可不是一般人能進的,同級軍官見到督軍府的人先矮上三分。而現在殷固回去了,還帶起了兵,殷國難道沒有帶兵之人,非要那殷固帶兵?並不是。再看殷國這六千人的動向,殷國倒向何陣營不言而喻。
殿內突然安靜,信君低著頭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其餘人似乎也沒有開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