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公甫一即位,便致力於從選賢任能、發展經濟、減免賦稅等各個方麵整理內政,短短幾個月內就將晉國混亂局麵打理得有條不紊,顯示了卓爾不群的治政天賦和禦人手腕。但對於雄才大略的晉悼公來說,自然不會滿足於國內“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德,民無謗言”的清明局麵。在國力增強之後,悼公便開始與股肱重臣謀劃向外擴張之事。而晉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十分險惡,一方麵老牌霸主們虎視眈眈,圖謀再起;另一方麵晉國周圍的小國也各有依附,不肯完全效命於晉。首先是楚國,自晉文公即位之後,兩國間的爭霸幾乎從未消停過。城濮之戰,晉國以少勝多,搶占了霸權地位。邲之戰,楚莊王一戰而成名,國勢漸盛,而晉國則漸漸中衰。但楚莊王不久薨逝,即位的楚王無力繼續霸業。至於晉國,景公時期以及厲公前期,君臣之間雖有矛盾,但大體和諧,因此漸漸恢複了在與楚爭霸中的優勢。鄢陵之戰後,楚國愈加衰落,但多年積攢下的威勢仍使其在諸侯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其次是齊國,齊自桓公九合諸侯之後便一直懷有稱霸中原的野心。晉楚邲之戰後,齊國趁晉國實力受挫之際,與楚國聯合,逐漸蠶食晉國土地。而晉國處於齊、楚兩國的夾擊中,處境十分危險。齊晉鞌之戰中,晉國主帥郤克挫敗了齊頃公的陰謀,此後齊國在晉國東部邊境的行動才稍有收斂。但從悼公與諸侯會盟長樗時魯國孟獻子的表現看,當時齊靈公在中原地區逼迫小國、謀求霸權的行動已經十分明顯了。最後則是秦國,秦國自穆公辟地千裡、稱霸西戎之後,國勢便逐漸衰弱,但卻仍對晉國的後方造成威脅。況且兩國之間雖曾有過秦晉之好的蜜月期,但秦國經曆過崤山、令狐之敗後,對晉國一直懷恨在心,屢屢進犯晉國。可以說,與秦國之間的拉鋸牽製了晉國的大量軍事資源,極大削弱了其南下爭雄的實力。在與諸心腹大臣仔細分析了周邊形勢之後,晉悼公便一步步展開了其誌在恢複文、襄霸業的步驟:一、安撫宋國,鞏固晉宋聯盟。晉楚相爭,中有宋、鄭二國作為緩衝和瞭望地帶。在這兩國中,鄭國的態度一直猶疑不決;宋國則不然,自晉文公以來,宋國一直堅持親晉政策,與晉國建立了穩固的聯盟,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晉國切斷了齊楚相連的通道,減少了兩麵受到夾擊的危險。也因此,晉國十分看重與宋國的盟友關係。悼公即位後幫助宋國內平蕩澤之亂、外抵楚鄭進攻一事即是為了鞏固晉宋聯盟而做出的決定。宋共公薨逝後,桓族想要削弱公室力量,其家族中擔任司馬的蕩澤便趁亂殺死了公子肥。而右師華元因為家族實力薄弱,隻好出逃晉國。同屬桓氏家族的左師魚石擔心在宋國功勞卓著、深得民心的華元出走會引起國內騷亂,派人將其追回。華元回宋後,立即想方設法聯合司徒華喜、司城公孫師等人聯合進攻桓族。桓(本章未完,請翻頁)族懼怕,魚石、向為人等五人奔楚求救。恰恰此時,楚共王欲趁悼公剛即位之際北上報鄢陵之仇,便命令鄭國進攻晉國盟友宋國。後楚國又親自加入戰局,與鄭國聯軍一氣奪取朝頰、幽丘、城皓、彭城四座城邑,將宋國的五位叛臣魚石、向為人等送回彭城並贈與其三百乘兵車留守。華元等人趁楚鄭聯軍後撤,派老左、華喜帶兵包圍彭城,而老左戰死後,華元軍仍未能攻下彭城。此後,楚王又派遣子重領兵援助魚石,一直攻打到了宋國本土,形勢十分危急,華元遂再次向晉國求救。晉悼公向臣下征求意見,正卿韓厥力主救宋,認為這是鞏固晉宋聯盟的關鍵。晉悼公於是親自帶兵,駐紮於台穀。晉楚兩軍在靡角之穀遭遇,楚軍不戰而退。次年,在晉國主持下,晉、宋、齊、衛、曹等八**隊聯合包圍彭城,韓厥則率軍隊直接進攻鄭國。不久,鄭國於洧上大敗,彭城也堅持不住,向晉國投降。這樣,晉國率領諸侯一氣為宋國奪回四邑,討伐了叛賊。為了進一步鞏固晉宋聯盟,晉國又窮數月之力攻下妘姓小國,將其封給了宋國右師向戎。這一仗打得非常艱苦,但晉國這種不惜代價為盟國儘力的行為既鞏固了晉宋聯盟,也吸引了其他弱小國家加入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可以說,為宋國奪回彭城這一戰極大地提高了晉國的聲望,成為其謀求複霸的先聲。二、拉攏齊國,解除東麵威脅。齊、晉兩國的關係一直非常微妙,鞍之戰中,齊國戰敗,此後雖向晉國納貢求知,但卻從未真心屈服。齊國一方麵對晉國態度驕橫,以保持其昔日霸主的尊嚴,一方麵卻也不敢真的使齊、晉關係破裂。而齊與楚夾擊晉國的計劃因為中間有魯、宋、衛等小國而無法真正實施,況且齊國作為東方的老牌霸主,也無法像鄭國那樣屈尊事楚、仰人鼻息。晉悼公與諸侯商議救宋之時,齊國國君十分傲慢,隻派大夫崔杼出席,次年包圍彭城正式作戰時,齊國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宋國危機化解後,晉侯遣使指責齊靈公,靈公懼怕晉國討伐,將太子光送入晉國為質,此事方才罷休。但僅僅兩年之後,齊國又故態複萌,指使滕、薛、邾不參加晉悼公在戚地召集的會盟。晉國公卿知窯故意使魯國孟獻子傳話於齊靈公,威脅說若齊國仍阻撓晉國稱霸,則必然將引火**。孟獻子果然將這番話轉告給了齊靈公,而當同年冬晉悼公再次於戚召集諸侯會盟時,齊國大夫崔杼以及周邊的小國便都按時參加了。會盟於戚後的第二年,晉悼公借周天子之命邀集諸侯會盟於雞澤,此次參與會盟的還有周天子的卿士單頃。悼公派士匄邀請齊靈公前來會盟,齊靈公有心拒絕前往,但又懼怕晉國以此為名討伐齊國,最後采取了折中之策,自己與士匄盟誓於齊郊,而派太子光前往雞澤參與會盟。這樣,悼公在處理與齊國的關係時采取了威而挾之的態度,一方麵給齊國留有餘地(本章未完,請翻頁),保存其曾經作為霸主的尊嚴,一方麵也絕對不允許其在諸侯麵前做出任何不利於晉國霸業的行動。晉國君臣通過高明的政治手腕將齊國牢牢地控製在了晉國的聯盟之中。三、南納吳國,東線牽製楚國。晉、吳之間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巫臣使吳之時。悼公之時,吳國逐漸強大起來,漸漸成為可以與楚國相匹敵的大國。楚國曾派子重率軍侵吳,結果部隊反而為吳軍截斷,隻得大敗回師,楚國的駕邑也為吳國奪得,子重憂憤慚愧之下不久也病死了。就在楚侵吳的同一年,悼公會盟諸侯於雞澤,原定要參加的吳王壽夢因道路阻隔未能按與會。三年後,吳國主動派大夫壽越出使晉國打聽盟會之期,晉國為了表示對吳國的尊重,於是先派魯、衛二國與吳王在善道盟會。公元前56年九月,悼公於戚舉行盟會時,吳國則正式參加,這是吳國第一次以諸侯的身份參與中原地區的會盟。而吳國加入盟約對晉國來說意義也非常重大,從此晉國又多了牽製楚國的砝碼和勝算,自景公以來從東線牽製楚國的戰略計劃得以實施。四、服鄭疲楚,悼公中興霸業。鄭國的統治者一直十分狡猾,在晉、楚之間猶疑觀望,尋找合適的投靠者,以期為本國尋求最大的利益。晉國雖然是要與楚進行爭奪,為了避免兩虎相爭雙方都遭到削弱的局麵,遂將打擊的重點放在了鄭國。而悼公的臣下也根據三國的實際情況製定了切實有效的計策:鄭國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晉國,距離楚國則較為遙遠。晉國多次進犯鄭國,但楚軍一來救鄭,晉軍便自行散去。如此反複多次,楚軍士氣低落,軍隊疲敝,軍糧輜重也難以為繼。而晉國的盟友吳國則從側麵對晉國的行動加以配合。長此以往,楚國自顧不暇,自然也就無力加強對鄭國的控製了,鄭便漸漸從楚國陣營中脫離了出來。晉國服鄭的戰爭自韓厥、荀偃為救宋國大敗鄭兵於洧上開始,前後持續了十餘年。悼公先是兩次於戚地會盟,駐重兵於虎牢,對鄭國起到威懾作用,迫使其議和。鄭國在晉楚爭奪霸權的過程中受害深重,後來乾脆采取唯強是服的政策,根據晉楚兩國勢力的大小來決定自己的歸屬。而晉國圍鄭救宋的第八年,晉悼公召集了宋、衛、魯、齊、曹等十二個國家在戲會盟,迫使鄭國再次向晉國議和。兩年之後,鄭國徹底向晉國屈服,派遣使者以樂工三人、歌女十六人、兵車百乘等賄賂晉悼公。至此,晉楚兩國之間爭奪鄭國的角力才告一段落。悼公也終於實現了其恢複文、襄霸業的目標。這樣,晉國君臣針對不同的諸侯國製定了不同的策略,經過多年的征戰和其他的外交手段,或者使其進一步鞏固對自己的中心,或者使其懾於自己的威勢而不敢輕舉妄動,或者通過戰爭對其進行打擊使其最終歸順於自己。晉悼公本人也終於在不足三十歲的年紀稱霸諸侯,建立了像文、襄一樣的霸業。(本章完)/04/0450/230772.(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