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已經達成,日常破襲及繳獲工作也已經走上正軌,張雲心中也放下了一個心思。
目前他的一縱、二縱仍然被忻口防線牽製在忻州以及太原北側的陽曲縣附近。
雖然因為已經達成默契,兩個縱隊目前可以釋放出部分兵力機動作戰,但為了避免岡村寧次耍花槍,兩個縱隊部隊仍然保持警戒,難以輕易移動。
相比之下,唯有李雲龍的三縱可以機動作戰,也是目前張雲手中最大的一支機動作戰力量。
不過,在三縱完成例行破襲之後,目前三個縱隊都沒有緊迫的作戰任務,正是部隊練兵的大好時機,因此張雲安排各個縱隊趁機開展了兵力補充和整訓工作。
前文說過,為了適應戰爭需要,張雲再一次擴大了各團編製,目前各團兵力已經達到了8000餘人,炮團更是達到了1.8萬人。
此前因為作戰頻繁,很多部隊其實都並未滿編,尚需要新兵補充,且已經編入的新兵相比老兵也差距明顯,對部隊戰鬥力有所影響。
因此,趁著這段平穩時光,張雲命令各個部隊繼續開展大整訓、大練兵活動,以老帶新的方式,儘快帶動新兵成長。同時張雲也沒忘了開展軍官培訓班,由軍分區提供教材和範例,各縱隊自已開展對基層軍官的短期培訓,以提升底層軍官的業務能力。
與此同時,張雲也命令新兵教導團再次開展招兵和新兵訓練工作,以為部隊後續作戰補充提供足夠的優秀兵員。
…………
1941年的年中,八路軍招兵並不困難,甚至可以用簡單來形容。
因為,華北大旱已經露出了苗頭,展現出來它的恐怖威力。
抗戰期間的中國,多災多難。
日寇的侵略,致使山河破碎,黎民百姓流離失所。而國民政府為了阻擋日軍,當初開花園口決堤,造成黃河下遊地區黃土泛濫,土地出現退化,產糧能力下跌。常年的戰爭,又嚴重破壞了國內本就不多的水利和農業設施,使得國內農業抗旱抗災能力大幅度減弱。
偏偏,老天爺並不作美,反而是天災不斷。
從1940年開始,整個中國南北都有明顯的旱災跡象,先是1940年陝西22縣以及河南北部少雨乾旱,已經造成大範圍糧食減產。而晉察冀根據地的冀中地區,1941年今春以來,乾旱少雨,夏糧收成同比降低三成。
雖然由於八路軍部隊擋住了鬼子對根據地的搜刮,抗日政府也努力組織救災,百姓的日子比曆史上好上很多,並未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但人力其實在自然災害麵前十分無力,缺糧一直成為困擾華北地區的問題。
而且,問題還會越來越大。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冀中地區眾多的老百姓限於土地資源匱乏,糧食產量有限,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鼓勵家中已成年的孩子投身八路軍隊伍或者八路軍工廠,以求能有一口飯吃,降低家裡的糧食壓力。
然而,與此同時,晉察冀軍區也清楚地意識到糧食短缺這一棘手問題,並開始著手研究解決方案。他們反而考慮要精兵簡政,通過裁減軍隊和乾部數量來減輕根據地政府及部隊所承受的糧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