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灞上。
張郃、曹洪陸續率兵至長安,劉備自知失了先機,無法襲克白鹿原,為等馬超消息,暫得率兵屯藍田。
一、兩月間,劉備除了派遣馬良謁馬超外,嘗試派人暗渡灞水,招撫關中諸豪,看是否有人願意在背後搗亂。
外交攻勢外,劉備為了得到關中百姓之心,下令不得擅掠民資,凡老弱有疾,遣醫師療之。
且為了讓藍田及南山百姓安心,劉備招入山間的百姓下山收麥,不必因戰事而廢農事。良政之下,關中百姓無不感謝劉備。
是日,劉備乘車駕與左右出營,欲登南山而再望軍勢。
道路間,數百騎卒護衛著劉備向西而行,馬蹄聲響,塵土飛揚。
官道溝渠兩側儘是農田麥禾,在劉備的招呼安民下,不少因戰事而躲到終南山上的百姓,紛紛從山上下來,各自歸家入田畝耕作。
望著道路間騎隊,不少在田間耕作的百姓,認出是劉備出行,跪地而拜,口呼天子。
劉備似乎聽見田野間百姓微弱的呼喊,其神情不見開心,反而微歎了下。
法正扶著車欄,問道:“京民拜行,陛下不為之歡喜,何故為之憂乎?”
劉備甚是器重法正,凡出兵征討,無不是帶著法正同車同座。
劉備望著田野中稀少的百姓,歎息說道:“京民深陷敵境,而呼朕為天子。而朕卻不能恩澤於眾,時感有愧此天子之名。”
聞言,法正長呼而歎,說道:“昔孟子曰,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陛下仁懷於世,四海豈不歸一乎?”
“天子受命於天,則禮樂征伐自從天子出。今陛下既領帝位,兼受天命,仁能愛民,信能義臣,斯可為漢家天子,當與高、世二祖無異!”
秦漢早期的天子含義與唐宋,乃至明清的‘天子’、‘陛下’不同。
早期的儒學思想,認為天子有爵位、修德雙重含義。中後期的儒學為了應和君王,強化忠君思想,則是隱去修德之義,而是著重爵位之概念。
秦漢時,天子屬於是天爵,諸侯、大夫屬於是人爵。故而天子受上天之命,應行王事,故人爵等從天爵事。
如何得到天爵?
孟子認為要以修德建功,仁義忠信,內撫諸夏,外綏百蠻,恩波四海,方能得天爵。
凡有皇帝得‘天子’之爵,而舍天爵所求之德政,已非是華夏天子,縱然得之,今後必失之。
今劉備慚愧自己受稱天子,而不能恩澤關中百姓之時。在法正眼中,劉備這個漢家天子已是具備孟儒口中真正的天子含義。
真正的天子從來不是鞭撻寰宇,以殘酷虐民的中國之主。而是能內撫諸夏,外綏百蠻,文治武功達到巔峰鼎盛者。
蓋劉備才略不及高、世二祖,今憑其有這般的思想,成為比肩劉邦、劉秀的漢家天子,當是合乎情理。
劉備書讀著不多,很難理解法正口中孟子定義的天子,但他卻能聽懂法正言語中的讚賞之語。
劉備望著田野,感歎道:“斯領天命,當濟大功於天下。然朕受天命,無韜略大功濟世,德薄功淺,是有慚愧。唯望太子能後改從之,功德勝過於朕。”
“太子聰慧仁德,必能不負陛下之望!”法正咳嗽幾下,拱手說道。
就在劉、法二人言語間,車駕已至山坡下,左右已有軍士護衛。
法正身染疾病,體能不佳,在侍從的抬轎下,方能跟隨劉備到山上。而劉備身體尚可,僅是在侍從的攙扶下上山。
登山花了不少功夫,劉、法二者得至南山嶺上,眺望山下,白鹿原上的魏軍動向儘收眼底,甚至順著灞水望去,可見幾十裡外的長安城。
“長安城?”
劉備得見長安城,驟然間不知怎麼言語,指著渺小的城池,問道。
“長安城!”法正悶聲答道。
君臣情緒各有不同,劉備言語中透露著對舊都的向往,他見過洛陽,而沒見過長安。法正則是病重之下,見長安,而感懷思鄉。
劉備直勾勾盯了好久,在他眼眸中似乎看見了西漢盛世,高祖封賞功臣,蕭何營造長安宮;文景大治,七國初滅;漢武開疆,衛霍驅匈;昭宣中興,四海賓服……
沉默許久之後,劉備悵然感慨,說道:“閹黨亂政,董卓入京,郭李紛,曹操篡逆。今神州沉淪,不複漢之所有,桓、靈二帝不得不任其責。”
法正捋須微歎,說道:“前漢因王莽而亡,後漢因曹操而猝,運道自有興廢,怕是難究二帝之過!”